【红色故事】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从五七干校来到金山工地

来源:发布日期:2021-07-30

字号:         

0-4.jpg

编者按:

        100年前,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上海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和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为建党奠定了重要的阶级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上海产业工人勇当排头兵、先行者,为这座光荣的城市续写了新的光辉篇章。


        如今,红色基因更成为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系统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坚实支撑。在红色基因的传承下,个个都是党的优良传统的继承者,人人争当党的历史故事的宣传员。我们将从船舶、航天、电力电信、石油石化等领域,全面展示上海产业工人的红色基因,从中汲取营养,转化成奋勇争先的不竭动力。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我们将在新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


        上海经信委微信公众号将陆续为您讲述这二十个红色故事,敬请关注。


从五七干校来到金山工地


(本文讲述者谈荣生为原上海金山工程公司副经理)


        1972年12月前,我正在奉贤县五七干校接受再教育,时任上海市工业设备安装公司经理的严新民找到我们几个说,金山将要建设一个大型石油化工企业,他将去那儿参加工程筹建工作,希望我们也去。于是,我们没多加考虑就去了。


    

        最初我们也不清楚建成后的上海石化是什么样子,渐渐地我们知道了化工厂龙头是11.5万吨乙烯装置,相配套的还有涤、维、腈、塑等18套装置,另外还有一批配套工程及生活设施。这事看似简单实则并不简单。因为当时的设计方案还没定,有的项目与外商的合同还没最后敲定,所以方案三天两头在变。


2.jpg


图 | 1972年金山海滩原貌:一片茫茫滩涂地


        施工队伍进场必定先要建基本的生活设施,假如这些基本设施的位置最后是某套装置的所在位置,那施工基地必须拆除择地重建,这会给施工带来负面影响。如果等到设计方案定下来再让施工单位进场,工程的建设周期就会拉长。


        怎么保证方案一旦定下即能开工建设?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此外还得到了朱宗馨的帮助。朱宗馨虽然1972年7月就来金山了,但当时他是代表市建工局的,正式调入上海石化筹建指挥部后,他负责市政建设工作。他施工经验丰富,且人头熟,除了经常向领导和设计部门了解方案变动情况外,还结合工地的地形地貌,提出各施工队的生活设施建在哪里为好的建议。


        还有水厂筹建组的徐敬令,虽然那时水厂的建设方案也没定下来,但他一到金山,跟我们施工组协商后,即组织人员建造了一个4000吨级的临时水厂。


        由于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待建厂方案一定,一期工程大会战就不失时机地展开了。在此期间,没有一家施工单位先期造好的基本设施被拆除,临时水厂的及时供水也为施工队伍顺利进场、各装置顺利开工创造了条件。


        筹建初期,我们在做规划,隔壁的运输组也在做规划。在土建完成后,如何保证进口大型设备顺利进入工地?


        我们提出,上海石化建厂总规划中有在金卫镇南门处建内河码头的设想,以后上海石化建成后,部分产品可通过水路进入江浙等地区,我们何不结合这一规划在南门建设大型设备内河运输码头。进口的大型设备在吴淞口处卸在驳船上,然后进入黄浦江,最后经张泾河一路抵达南门。这样不仅投资少,而且见效快。


        最终,在方方面面包括金山县政府和村民的支持协助下,我们克服重重困难,短短几个月里,就在张泾河西门处建起了码头。


        码头的建成,不仅保证了整个工程的顺利进行,而且因建码头使得张泾河水面大大拓宽,在南门建码头更具操作性。


        运输组的袁甲承、项中复等人立即进行了论证,最后向上级部门申请在南门建大型设备内河运输码头。后来领导批准了这一方案,并加拨了“大件运输急用费”,用以保证工程顺利进行。


        筹建指挥部对我们施工组和运输组进行了表扬,认为两个组相互间团结协作,体现了金山精神。我们听了,都非常开心。


        1973年下半年,各厂陆续进入了施工安装阶段。


        当时我配合龚兆源负责质量工作,让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化工一厂、化工二厂乙烯、丙烯球罐的建造。


        乙烯、丙烯易燃易爆,建造球罐除了要把好材质关外,对焊接的质量要求也特别高,可以说仅次于原子能反应堆。百分之百的X光拍片检验,百分之百的磁力探伤检验,百分之百的着色探伤检验,缺一不可。因此,要求焊工能熟练掌握平、横、仰、立等各种焊接技术。


        在日本,能承接这样任务的都是具有“神仙焊手”称号的焊工。而当时,从中华造船厂、沪东造船厂、机电一局、上海焊接二厂、彭浦机器厂等处调来的焊工中,青年占绝大多数,也没有焊接球罐的经历。罐体内闷热异常,焊接过程中预热到150摄氏度的弧型钢板烫得像火球,罐体外还有帆布罩着。显然,青年焊工一时难以胜任这种高技能、高强度的工作。于是,技能培训及考核频繁进行。




3.jpg

图 | 1975年6月29日工地建设




4.jpg


图 | 1978年12月13日化工二厂丙烯腈



        许多焊工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得非常出色,近百名焊工全部闯过了考核关,好多人被日方人员称为“中国的神仙焊手”,从而确保了球罐的焊接质量。在以后漫长的运行中,这批球罐基本没有出现什么状况。


        上世纪70年代,对整个上海石化来说,是艰苦创业的年代,是创造奇迹的年代。


        正是有了一期工程的经验积累和磨砺,才为后续建设二期、三期等工程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也为上海石化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