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00年前,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上海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和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为建党奠定了重要的阶级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上海产业工人勇当排头兵、先行者,为这座光荣的城市续写了新的光辉篇章。
如今,红色基因更成为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系统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坚实支撑。在红色基因的传承下,个个都是党的优良传统的继承者,人人争当党的历史故事的宣传员。我们将从船舶、航天、电力电信、石油石化等领域,全面展示上海产业工人的红色基因,从中汲取营养,转化成奋勇争先的不竭动力。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我们将在新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
上海经信委微信公众号将陆续为您讲述这二十个红色故事,敬请关注。
“绣花式”管理推进架空线入地
“网红建筑”重现舒朗天际线
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提出“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的要求。
随着城市发展要求的不断提高,架空线入地和合杆整治已成为上海电网建设中的一项常规工作,也是市委市政府部署的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工作。
2018年3月17日,国网上海市南供电公司在徐汇区武康大楼旁举行架空线入地开工仪式,标志着徐汇、闵行两区33条共47.63公里架空线入地工程三年行动计划正式进入实质性施工阶段。
建设架空线入地精品工程的第一枪,在衡复风貌区内近百岁“高龄”的武康大楼旁打响。
01 打造红色引擎聚合力
武康路项目北起华山路,南至淮海中路,道路全长1.2公里,涉及6台杆变、49根电杆、电力架空线入地长度为2.13公里。
这里优秀历史建筑和保护树木林立、人口稠密、交通繁忙、路幅有限、地下管线情况复杂,且重要用电户多,在这片区域做架空线入地,无异于在跳动的心脏上动手术。
国网上海市南供电公司充分发挥电力央企政治优势,从前期方案、现场施工到综合保障,发展、基建、运维、营销、调控等各专业部门冲锋在前,由28名核心成员和架空线入地工程所有党团员青年组成的架空线入地工程共产党员突击队,全情助力,通过突击队队员沿线逐一走访居民客户,细致了解客户用电需求,及时梳理制定详尽的历史风貌保护区建筑供电保障方案,明确“一条道路一套方案、一个项目负责人”工作要求,确保架空线入地施工过程中供电可靠性不受到影响。
对于区域内所有领事馆、学校、医院等特别重要用户,突击队员开展网格化管理、提前沟通,及时推出专题咨询、查询、预约等差异化服务,严格履行好施工前告知程序,明确施工总周期。党组织的作用转化为推进工程建设的优势动能,为高质量完成架空线入地任务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
02 创新施工方式不扰民
施工过程中,国网上海市南供电公司各部门和单位协同推进,交叉施工、提高施工效率、最大程度降低施工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为减少工程对附近用电客户及交通影响,国网上海市南供电公司多次与交警及周围居民开展沟通,严格控制施工范围及时间,在充分考虑路段出行需求及居民作息时间等要素后,探索推出了交叉施工、“零点施工”等方式,确保开挖路面次日清晨完成修复,确保第二天的正常出行需求。
在武康站改造过程中,提前将大楼内的居民及商铺全部用电负荷转移至相邻的配电站,随后通过带电作业隔离设备,确保改造期间客户供电不受影响,并安排应急发电车2辆,护线小组3支及专业抢修人员24小时轮班待命。
现场施工交底、蹲点监护、夜间特巡等任务有条不紊推进。通过上下道工序之间无缝衔接,跨专业间的密切协作,实现各项工作的高效运转。
03 多方联动配合筑精品
市南公司以打赢架空线入地攻坚战役为目标,凝聚各方资源,形成互联、互补、互动的工作格局。
与徐汇区建交委、通讯公司、治安系统等单位建立架空线入地综合工作机制,组织精兵强将参加现场指挥部联合办公,与天平街道签署党建共建协议,协同区政府部门、街道居委、管线单位、用户形成合作体系,精准排摸站址、管线情况,为快速协调解决工程推进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难点提供有力支撑。
公司负责人主动拜访区委区政府及相关政府部门,针对工作范围及徐家汇核心城区道路进行专项研讨,确保与政府部门保持良好沟通,加快审批时间,协调施工进度。
2019年1月25日,位于淮海中路余庆路口的最后两根路灯电源线被拆除,标志着经过10个月的紧张施工,武康大楼周边区域架空线入地合杆工程正式完工,盘桓在建筑周身的黑色“蜘蛛网”从此消失。
这座拥有近百年历史的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终于展现出舒朗天际线,拥有了进入21世纪后首张清新的“素颜照”,也为市南公司三年行动计划的圆满完工添上了一笔华彩。
2021-2023年,市南公司还将承担约94公里的架空线入地和合杆整治任务,国网上海市南供电公司将进一步总结三年经验,持续打造架空线入地精品工程,为协同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绣”好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之花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