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故事】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国产电表“突围”记

来源:发布日期:2021-12-03

字号:      

1.png

编者按:

100年前,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上海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和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为建党奠定了重要的阶级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上海产业工人勇当排头兵、先行者,为这座光荣的城市续写了新的光辉篇章。

在红色基因的传承下,个个都是党的优良传统的继承者,人人争当党的历史故事的宣传员。我们将全面展示上海产业工人的红色基因,从中汲取营养,转化成奋勇争先的不竭动力。十九届六中全会的召开,让我们倍感精神振奋,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让我们更加清楚的认识到学习党的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对于永葆先进、继往开来的重要性。因此,我们要以史为鉴汲取智慧力量,延续上海产业红色精神,复兴征程再创新的辉煌,不忘初心,走好新的赶考路。

上海经信委微信公众号将为您持续讲述红色故事,敬请关注。


百年计量——国产电表“突围”记


中国第一盏电灯在黄浦江畔点亮后,“电”逐渐走入上海人的生活。与电同时到来的,还有一块块计量电费的电表。


上海解放时,全市共有五家电力公司,采用的电表也是来自不同国家:英国、德国、美国、瑞士……据统计,电表款式最多的时候,上海拥有各类电能表98个品牌、214种款式,堪称“万国电表博览会”,但它们无一例外全都是“西洋货”。旧中国工业发展较为羸弱,不单在上海,整个国家都找不出一块国产品牌的电能表。


新中国成立后,西方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经济封锁,我国长期依赖苏联和东欧进口电表。据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计量中心退休职工任晓临回忆说,由于外国货源十分紧缺,电力表计工场(国网上海电科院计量中心前身)的工作职责与其说是“检定电表”,倒不如说是“修理电表”。大伙心里憋了一口气:“啥时候咱中国人能造出自己的高品质电能表呀!”


1.jpg

2.jpg

上海表计工场二、三十年代电度表校验


1958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了5安培单相电能表,并投入批量生产,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对于电表的迫切需求。看到表库里第一次堆满了崭新的国产电表,电力表计工场的员工都发自内心的兴奋和自豪。


虽然单相电表国产化获得了突破,但国内三相电表在一段时期内仍然依赖进口。三相表的缺位,严重地限制了电力事业的发展,部分用户只能使用“包灯制”等无需电表的粗略计费方式。为了破解这一难题,电力表计工场的职工们开动脑筋,拿单相表改装组成“品字”来分别计量三相用电量,虽然存在较大误差,但总算比“包灯制”提升了计费的科学性。1959年,电力表计工场还成功改装了500多只三相无功表计,帮助上海渡过了“电表荒”的难关。


3.jpg

四十年代老职工在标准室校验标准电能表


4.jpg

五十年代修表班场景


1976年,公司指派任晓临和他的师父着手开展三相试验台的研究升级,为三相电表的国产化作准备。所谓“三相试验台”,就是专门为三相电表进行准确度检定的装置,新电表是否能按照设计要求,准确计量电费,全仰赖这台检测装置。


当时,整个表计工场的可用的检定装置,仅有一台瑞士Landis&Gyr 公司在四十年代末生产的三相电能表检定装置,依靠聚光源透射到光电二极管来控制机械步进继电器,减少眼睛观察的误差,其准确度等级为0.5(即误差在±0.5%内,下同)。而当时国际较高水平的同类检定装置,准确度等级已经达到了0.1。


一开始,任晓临和同事们还打算继续发挥老设备的“余热”,通过适当改装,提升电表计数的准确度。但随着研究深入,他们逐渐发现,几十年过去,瑞士装置的设计理念和检测技术早已落后于时代,如果继续因循守旧采用“打补丁”的方式进行升级,就好比用石器时代的工具来打磨现代武器,不但思路和方法受到限制,成功的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


经过慎重考虑,他们决定彻底告别“洋装备”,闯出一条自主研发的新路。由于该领域国内尚处空白,任晓临和各位师傅夜以继日地翻阅、研究找到的外文资料。英语、俄语、德语……无论是哪国的论文,只要是和电表计量有关,他们都用字典一个字母一个字母的“啃”下来。


5.jpg

七十年代修造电能表


“当时没有电脑和辅助设计软件,全部的构想都需要设计团队一笔一画在图纸上描绘。这些对当时还年轻的我来说是早已习以为常,但对上了年纪的老师傅们,并不轻松,研究室里经常可以看到大家围着图纸,轮流抻背捶腰的情景……”任晓临感慨道。


在大家坚持不懈的奋力攻关下,一年后,电力表计工场终于成功打造出两台国产0.2级三相电能表检定装置。这响当当的“国货”,成为了那个时代表计工场的最高标准装置,为三相电表的大规模国产化铺平了道路。也正是从那时起,国产电表开始大量面市,逐步取代“万国进口表”。1986年起,联合设计的86系列三相电表逐渐在全国电表应用中成为主流,到1988年底,上海92%的在用电能表已更新为国产货。见证了国产电表成长的“三相电能表检定装置”也获得了上海市重大科学技术成果奖。


6.jpg

八十年代自制的修表流水线


时光荏苒,几十年过去了。如今每每听到别人吹嘘“洋品牌”质量如何好时,任晓临总会回想起那段国产电表“突围”的艰辛历程。他说:“如果有人对我说‘国货’不如‘洋货’,我一定会耐心地告诉他,外国的‘月亮’不比咱们国内的圆。那些国外品牌能办到的,我们通过努力,一样能办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