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INFORMATION CENTER

栏目导航
上海加速迈向全球卓越制造基地

来源:解放日报 发布日期:2020-10-28

字号:      

新兴头部企业快速崛起,高端产品不断打破垄断,特色园区全面瞄准未来


        全球疫情危机没有阻挡“上海制造”向前的步伐。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9月,上海制造业投资增长18.7%,已连续11个季度实现两位数增长。伴随投资增长的“上海制造”,更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新传奇——上海振华重工最新研发的自动化码头装卸系统,被认定为当前国际集装箱码头领域最领先的技术;上海三爱富研发的新一代含氟高分子材料,革命性地弥补了液晶屏的技术缺陷;上海节卡机器人的最新版协作机器人,一改中国协作机器人落后国际先进水平的局面……


        这是“上海制造”向“上海智造”转型的一个缩影。自上海打响“四大品牌”以来,上海制造业聚焦名品打造、名企培育、名园塑造,不断发力,带动“上海制造”优势更优、特色更特、强项更强。上海,正加速向全球卓越制造基地目标迈进。


        破解“有没有”“好不好”问题


        全力打响“上海制造”品牌,坚定发展高端制造业尤为重要,既要拿出新的高端产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又要推出更多优质产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


        大飞机是典型的高端制造业,项目覆盖广、技术要求高、产业带动力强,为了“蓝天梦”,上海正日夜兼程。三年前,C919在历经10年后破茧化蝶,在浦东机场成功首飞。三年里,C919已经完成了成百上千次飞行测试。网上近日曝光的一段C919极限试飞挑战视频显示,试飞中的C919像战斗机一般完成大坡度动作,向侧边倾斜度达到约90度。这样的试飞动作表明,C919距离服役的日子已经不远。


        传统行业领域,“上海制造”也在开新篇。


        宝钢股份自主开发的0.18毫米规格(B18R060)极低铁损取向硅钢新品实现全球首发。由于制造技术高度复杂、工艺窗口极为狭窄,高端取向硅钢被誉为“钢铁皇冠上的明珠”。业内人士表示,作为目前世界上损耗最低的取向硅钢,B18R060新产品比国际最高等级低约15%。用该产品制造目前国家一级能效的变压器,以此替代我国高耗能变压器,每年将节电约900亿度,相当于三峡电站年发电量的90%。


        除了取向硅钢,在高温超导、碳纤维、石墨烯、氧化铝连续纤维等新材料领域,上海一批名品正填补国内空白,打破国际垄断。“一代材料一代装备,对上海来说,新材料是锚定集成电路、航天航空、海洋工程等战略领域的重要基础,上海新材料正成为‘沉得下去、撑得起来’的上海战略发展基石领域。”上海市新材料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高端装备领域,上海企业深入挖掘市场需求潜力,持续打造市场美誉度高、质量掌控力强的制造精品。


        2018年以来,116个首台套装备、22个首版次软件获得上海市政府专项资金支持。中美顶级科研团队强强联手、分子影像史上革命性的超高参数……联影医疗在高端医疗影像设备领域推出的全球首台全景动态扫描PET-CT uEXPLORER(“探索者”),从诞生起就聚焦着全世界的目光。去年,全球首台“探索者”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完成装机,如今已进入临床验证。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顾建英表示,长期以来,我国的医疗设备在国际上都处于跟跑状态,首台“探索者”真正实现了医疗设备在世界范围内的领跑。


        三梯队建设基本成型


        制造业的发展,根本上要有一批敢于创新、勇于突破的企业。自2018年以来,上海集中优势资源,着力培育以世界一流企业、“独角兽”企业、“隐形冠军”企业为核心的卓越制造企业群体。目前,三梯队建设已基本成型。


        借力科创板平台,上海聚焦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领域,目前已支持中芯国际、美迪西、澜起科技、优刻得等20家上海企业在科创板上市,其中集成电路9家、人工智能2家、生物医药8家。在此之前的30年,整个A股主板仅有约40家集成电路企业上市。


        培育新兴行业龙头同时,原先的行业巨头也在巩固着世界一流的角色。


        今年世界500强中,除上汽集团、宝武集团两个上海制造的老面孔外,上海医药集团首次闯进世界500强。目前,上海还有一批规模千亿元以上的世界500强后备军,光明食品集团、上海电气集团等极具市场竞争力的制造集团正向世界500强冲刺。


        在创新最活跃的“独角兽”群体中,上海聚焦生物医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等重点领域,已经培育了联影医疗、蔚来、威马汽车等35家“独角兽”企业,其中制造业领域12家,数量位列全国第二,企业平均估值约41亿美元,成为上海制造的“新代言”,积蓄着蓬勃动能。


        数据显示,目前上海已累计培育国内细分市场占有率排名前三的制造业“隐形冠军”企业51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7家,15家企业入选工信部单项冠军企业(产品)名单。


        打造未来产业新高地


        遍布全市的工业园区是上海制造的主战场,也是培育名企、打造名品的“涵养地”。


        经过“十三五”的转型和培育,上海工业园区的能级得到进一步提升,特别是这两年,上海集聚高端要素资源,塑造以世界级品牌园区和特色产业基地为重点的品牌战略成效显著。


        临港、漕河泾开发区、张江高科技园区、上海化工区等知名品牌园区发挥头雁作用,带动提升全市园区发展能级。以漕河泾为例,目前漕河泾开发区拥有中外高科技企业及研发、服务机构3600多家,其中84家世界500强跨国公司设立的139家高科技企业,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为支柱产业,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环保新能源、汽车研发配套为重点产业,高附加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产业的“1+5+1”产业集群框架。特别是这两年,通过优化招商环境,吸引商汤等多家国内外知名AI企业集聚,这些高产出率的企业,让漕河泾的经济密度始终名列前茅。


        老牌园区能级不断提升的同时,上海更着眼未来,打造一批特色园区。


        今年3月31日,上海一次性推出26个面积在3—5平方公里特色产业园区。这批“小而美”的园区产业定位鲜明,瞄准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智能制造六大核心产业领域,建设上海新一轮产业发展的新高地。


        这也向外界释放了强烈信号,哪怕上海寸土寸金,但“好项目不缺土地,好产业不缺空间”。上海市经信委主任吴金城表示,这批新经济空间在形态上,将从“平方”变“立方”,制造+服务+研发深度融合,承载能级更高,更具弹性。同时,要从全球范围发现最高水平、最新技术的龙头企业、顶尖项目、创新团队,推进落沪落地。


        可以说,特色园区集聚的企业就是“上海制造”未来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