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下午,本市举行生物医药产医和产融协同对接会。市经济信息化委刘平总工程师出席会议并致辞。本次会议由市经济信息化委联合科创办、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市中小微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管理中心共同举办。会上,申康医院发展中心详细介绍了本市推动产医融合发展首创建立的“市级医院医企协同研究创新平台(HI-CLIP)——临床试验加速器”。市中小微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管理中心介绍了本市推动产融融合发展首推的生物医药“新药贷”,相关单位在会上共同签署“新药贷”授信协议和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进一步发挥担保基金作用,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同时,上海发布了2020年度生物医药产业十件大事。
刘平总工程师在讲话中强调,将生物医药作为三大先导产业之一,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和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是以党中央赋予上海的重大使命。他指出,2021年是落实“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推动全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希望各方,一要凝聚共识,精准实施打造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有效举措。强化统筹协同推动的工作机制、政策供给和服务保障,充分发挥生物医药园区集聚发展的载体作用,拓展产业新空间,保证优质项目不缺土地,产业转化不缺空间;二要勠力同心,统筹落实新一轮推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政策,推动出台并落实《三年行动方案》和《若干政策》,大力实施“张江研发+上海制造”行动,建立“区区联动”的产业承接机制,加强创新成果优先在本地转化;三要抢抓机遇,奋力营造推动产医产融深度融合的产业氛围,把本市临床资源优势充分转变为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动能,同时,打造更有竞争力的融资环境,通过常态化开展“新药贷”融资等工作,切实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长的实际问题。
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本市全力落实生物医药“上海方案”,着力打造产业空间布局、构建产业政策体系、推动产业投资项目、营造产业生态环境,多措并举,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端化、智能化、国际化发展。
首创临床试验加速器
本市拥有一批高水平医院,这是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不可复制的特殊优势。为将临床资源优势充分转变为推动本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动能,2020年,市经济信息化委、科创办、申康医院发展中心等部门建立了常态化工作对接机制,通过产业牵头部门与市级医院管理部门搭建起的桥梁,形成企业—产业牵头部门—市级医院管理部门—医院的链条式对接,有效降低沟通成本。
在此基础上,由申康医院发展中心首创建立并发布“市级医院医企协同研究创新平台(HI-CLIP)——临床试验加速器”,嫁接企业、医院的需求和资源,提升产医融合质量效率。特别是对本市产业发展重点项目,经产业牵头部门推荐,可优先进入本市市级医院临床试验,并在各环节予以加速。通过该加速器,改变企业原有通过线下寻求每家医院的传统串联方式,形成统筹管理后各医院同时线上接收信息的并联方式,预计将临床试验的平均启动时间从6-13个月缩短至3-5个月。
首推生物医药“新药贷”
生物医药企业,特别是初创期的企业,普遍属于轻资产,往往很难通过传统评估标准取得金融支持,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
为化解本市生物医药企业融资难问题,2020年,市经济信息化委与市中小微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管理中心共同推出“新药贷”融资服务,这是上海首次推出针对生物医药企业的担保基金批次贷。通过“行业主管部门推荐、担保中心打包进行政策性担保、合作银行提供信贷支持”的模式,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受益面广、放款速度快的贷款服务。根据此次会上签订的授信协议,承贷银行将获得总额5亿元的授信额度,首批次将为约20家生物医药企业提供融资贷款,切实缓解融资难问题,进一步推动本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