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上海市产业技术创新十件大事

来源:发布日期:2021-01-28

字号:      


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全球、全国经历了百年一遇的新冠肺炎疫情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紧扣中心、服务大局,按照市委、市政府总体部署,统筹推进产业技术创新、产业基础再造,推动新兴产业发展,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齐心协力、奋发拼搏,为服务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全力做强创新引擎、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贡献了重要力量。



一、打响疫情防控阻击战,以技术创新支持防疫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研发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闻令而动,按照市委市政府总体部署,火速恢复防疫物资生产,全力推进复工复产复市,以技术创新支撑防疫抗疫。一是征集防疫创新产品。2月7日,紧急组织发布《关于开展征集第一批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的通知》, 23件产品通过专家评审入选2020年度第一批创新产品目录,为疫情期间采购防疫产品提供了指南。二是组织立项支持。按照《上海市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要求,立项支持25个防控新型冠状病毒的新技术和新应用项目。三是组织战新特别专项。会同市发展改革委制订《关于组织新型冠状病毒诊断与治疗创新品种研发及产业化特别专项的实施细则》,支持新型冠状病毒诊断试剂、疫苗、治疗性药物和相关影像诊断、检测等医疗辅助设备的研发及产业化。

1.jpg

2.jpg


3.jpg


二、加大关键技术攻关力度,战略性新兴产业逆势上扬


今年以来,面对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中美贸易摩擦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多重影响,战新产业表现出良好的韧性,逆势上扬,实现“两个快于”:1-12月份,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部分实现总产值13931亿元,可比增长8.9%;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投资达到1128亿元,同比增长27.8%。中芯国际SN1工厂、特斯拉、复宏汉霖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始发力,体现了战新产业中流砥柱的作用和强大的发展后劲。具体领域方面,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产值增幅较大,分别达到1.7倍、10.8%、8.5%。同时,聚焦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围绕大规模数字电路仿真工具、超大规模行业智能知识图谱、5G智能驾驶系统、工业膜元件智能制造设备、大口径高损伤阈值光栅、高集成和低成本激光雷达等核心技术及产品,布局一批重大项目。


2-1.jpg


三、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工业基础能力进一步提升


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是国家在新时期的重要战略任务,旨在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上海率先制定产业基础再造实施方案,扎实推进产业基础能力提升建设,坚决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围绕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等“五基”环节,重点聚焦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核电、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领域,通过国家和本市工业强基项目的持续推进,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创新产品持续推广应用。

3-1.jpg


四、紧扣国家战略深化布局,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


对接《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对照上海科创中心能级提升需求,瞄准国家明确的重点领域,今年培育认定上海燃气轮机制造业创新中心和上海高端医疗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目前上海已建设2家国家级和6家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中微半导体设备(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电气核电设备有限公司和上海飞凯光电材料股份有限公司4家企业获批2020年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认定上海商汤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上海逸思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上海禾赛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等24家企业2020年度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目前本市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已达92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660家。

4-1.jpg

4-2.jpg

4-3.jpg




五、深化推进协同创新,产学研合作开启新阶段


围绕上海建设科技创新重要策源地,提升科创中心能级以及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市经济信息化委与市教委、市科协等就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需求为导向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构筑上海产业发展新优势开展全面合作。一是与市教委联合召开“深化产学研合作 促进产业创新发展”工作推进会,现场签约6项重大校企合作项目。二是与市教委签订《关于加强产学研融合 深化协同创新全面合作框架协议》,与市教委、中航商发签订《上海市商用航空发动机领域联合创新计划(第二期)三方框架协议》,推动构筑上海产业发展新优势。三是与市科协签订《服务科技经济融合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加快形成从思想策源、技术创新、成果孵化到产业发展的全链条创新体系。

5-1.jpg

5-2.jpg

5-3.jpg



六、发挥上海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联盟资源集聚优势,助力协同创新能级不断提升


联盟以长三角区域内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充分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形成以创新资源调配、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打造协同创新、跨界融合的产业交流平台。目前已有会员单位200余家。联盟按照李强书记关于“坚定逆势飞扬决心和勇气、努力走出逆周期表现”的指示精神,策划启动“创新引领,逆势飞扬——寻找‘新引擎’”计划,聚焦“技术、产品、模式”创新和新材料产业发展,邀请院士专家、龙头企业、相关机构进行在线分享和研讨。

6-1.jpg

6-2.jpg

6-3.jpg


七、工博会大奖参评展品创历年新高,影响力不断扩大


在受疫情影响展商数量减少情况下,本届工博会参评展品434件,比去年增加118件,数量创历年新高。评奖专家委员会投票评选出“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大奖”(CIIF大奖)10项,并一致推荐“北斗三号中科院导航卫星”获得特别大奖。获奖展品既有彰显国家实力的国之重器,又有关键“卡脖子”环节取得的重大突破,同时反映了在数字经济领域取得的重要成就,大奖包括武汉中科极化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的人体肺部气体磁共振成像系统、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自动化码头装卸系统、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的海斗一号、上海节卡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的节卡共融系列协作机器人、上海三爱富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新型显示用含氟高分子材料(PT853)、凯盛君恒有限公司等的中性硼硅药用玻璃管、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上汽5G智能重卡、华南理工大学等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制品短流程高效制造技术、长春希达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的超高清超高分辨率大尺寸 LED显示器。

7-1.jpg


八、举办创新与新兴产业发展国际会议(2020),搭建政产学研高端交流平台


创新与新兴产业发展国际会议(2020)于9月15-19日在上海成功举办。上海市市长龚正、中国工程院院长李晓红、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陈左宁、钟志华、何华武出席,上海市副市长吴清主持开幕式。会议共邀请97位报告人,其中外方61位,中方36位;企业家报告人29位,院士报告人64位。8场专题会与上海重点发展的产业方向紧密结合,涵盖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开幕式上,组织首批8家技术需求方和院士团队代表签约,推动院士专家科技成果转化。同时首次策划院士行、需求对接闭门会等活动,着力将大会打造成链接全球高端智脑和产业领袖的对话平台,展示科技前沿成果和重大战略突破的开放平台,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合作平台,在业内引起广泛关注。线上参会人数比去年增长超过50%,会议影响力持续增强。

8-1.jpg

8-2.jpg


九、首次策划院士专家创新成果展亮相中国工博会,推动院士成果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


院士专家创新成果展汇聚了132个院士专家团队的237项创新科技成果,首次亮相工博会即成为展会热点展区。创新成果展覆盖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智能制造与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聚焦服务国家战略的重大工程,聚焦引领世界前沿的新技术新突破,聚焦服务人民所需的新装备新产品,大量成果为首发首创,很多技术成果都是颠覆性创新,解决了卡脖子问题和短板。

9-1.jpg


十、完善创新要素体系建设,优化产业技术创新生态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打造产业链,完善创新体系建设,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一是编制创新产品推荐目录,80件创新产品入选本年度创新产品推荐目录,助力创新产品的推广和应用。二是以“标杆”引领企业质量品牌建设,17家企业被评为2019年度上海市“质量标杆”,其中6家企业入选2020年度全国“质量标杆”,数量全国第一。编制《2018-2020上海市质量标杆成果集》,加强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和实践的应用推广。三是以高标准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组建“上海市增材制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推荐30项标准制修订项目和8项标准化试点项目。四是加强创新体系研究,构建上海企业创新活力指数指标体系,编制《产业技术创新白皮书(2020)》,形成《上海市企业技术中心2020年度创新榜单》。

10-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