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今天聚焦“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

来源:发布日期:2021-10-19

字号:      

1-1.jpg


        10月19日下午,市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市政府副秘书长陈鸣波介绍了《关于加快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相关情况。市科委副主任朱启高、上海科创办执行副主任彭崧、市教委副主任毛丽娟、市经济信息化委总工程师张宏韬出席发布会,共同回答记者提问。


        陈鸣波指出,这次出台《若干意见》,特别强调基础研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完善布局,坚持自由探索与战略导向相结合。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世界科学前沿,持续开展原创性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国家战略使命里又分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还有其他共同的重大工程,我们更侧重于前端的基础研究。瞄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以及脑科学与类脑智能、量子科技、变革性材料、生命调控等战略领域和重大方向,强化对新兴交叉前沿领域的布局和支持。


        二是加大投入,建立稳定增长机制和多元渠道。《若干意见》在投入方面也做了规定。文件提出,到2025年,上海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全社会研发(R&D)经费支出比例要达到12%左右。因此,要注重调动各方面重视和发展基础研究的积极性,一方面,要加大市级财政向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还要引导企业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目前大部分企业在基础研究方面的研发投入较低。因此,要引导、鼓励社会以捐赠和建立基金等方式多渠道投入,形成持续稳定的资金投入支持机制。


        三是引育并举,让人才创新源泉充分涌流。大力培养和引进国际一流人才和科研团队,依托国家实验室、重点研发机构、大科学设施等平台载体,实施具有国际吸引力的创新人才发展机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薪酬体系、能与国际接轨的人才评价制度。放大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浦江创新论坛等溢出效应,建设一批国际联合实验室,打造国际化的科学家社区。着力加速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培育,探索建立面向未来的顶尖人才早期发现、培养、跟踪评价和激励机制,深化超级博士后计划,优化科技启明星等青年科技人才计划体系,加大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和覆盖面。


        张宏韬指出,基础研究是创新的源头,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发挥基础研究对重大基础创新的支撑作用,意义非常重大。“十三五”时期,本市规上工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从1.4%提高到1.7%左右,和自己比有一定进步,在全国也是前列,对标发达国家有差距。无论是产业“十四五”规划,还是科技“十四五”规划,都提出进一步提高研发投入强度,继续保持在全国的前列。


        张宏韬表示,全市科创中心建设过程中,产业部门和科技部门、教育部门等加强协同,支持企业发挥创新主体作用,推动企业加强基础研究、深化产学研合作,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坚持战略导向,强化核心技术攻关。把创新作为上海制造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量,在全国率先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聚焦基础零部件、基础工业软件、基础原材料、基础元器件、基础工艺等“五基”领域,开展重点领域“补短板”、产业技术基础“立柱架梁”、强链补链“一条龙”等专项行动,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开展技术攻关,集中力量突破部分关键技术制约和基础制造核心环节。


        下一步,将继续发挥上海产业基础雄厚、门类齐全的优势,通过“揭榜挂帅”“赛马”机制滚动支持重点攻关项目,培育打造一批产业链“链主型”创新企业,攻坚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和基础短板,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


        二是加强协同合作,打造产业创新联合体。发挥牵头单位作用,吸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高校院所共同组建制造业创新中心,目前已建设2家国家级和6家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市-区”三级企业技术中心已超过2300家,这些企业技术中心与高校院所开展了大量基础性、前瞻性技术研究。“十三五”期间市经信委会同市教委实施商用航空发动机领域联合创新计划,由中航商发公司联合交大、复旦等5所高校共建联合创新中心,实现校企资源共享、人才共同培养。


        下一步,将持续完善创新平台布局,“十四五”期间,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900家以上,全市包括区级技术中心数量进一步扩大;聚焦燃气轮机、海洋工程装备、生物医药等领域争创国家级创新平台;聚焦智能制造、工业大数据、高温超导等领域新建一批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围绕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推进商用飞机、重型燃气轮机、集成电路装备等领域联合创新中心建设。


        三是畅通应用渠道,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上海市加强与中国工程院等战略科技力量合作,建设工程院院士专家成果展示与转化中心,推动包括院士成果在内的各类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同时通过创新产品推荐目录、装备首台套、软件首版次、新材料首批次等“三首”政策,支持一批打破国外垄断、技术创新水平领先的产品扩大市场应用。


        下一步,将依托工程院院士成果展示与转化中心,推动先进科技成果服务上海、辐射长三角。持续加大5G、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智能网联汽车、北斗等领域应用场景开放力度,为产业化畅通多元渠道,拓展应用市场,催化链式反应。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围绕“3+6”新型产业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着力疏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双向链接的快车道,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