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说】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副校长徐继红:数字化让“规模化因材施教”成为可能

来源:上海市城市数字化转型应用促进中心发布日期:2023-11-06

字号:      

640-23.jpeg


为贯彻落实上海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精神,推动“经济、生活、治理”全面数字化转型,引导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数字城市,在上海市城市数字化转型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的指导下,上海市城市数字化转型应用促进中心(上海市智慧城市建设促进中心)策划推出《数智说》系列人物对话,与媒体平台“财联社”共同合作,邀请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方面具有杰出影响力的专家大咖和领军先锋,从经济、生活、治理三大领域阐述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最新成果,展现城市数字化建设者们的前瞻性视野与可行性经验,并对上海建设国际数字之都未来图景进行展望,推动数字化转型赋能城市焕发新活力。



本期访谈人物:


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副校长 徐继红


我们通过‘育人全过程融合、教学全流程优化、评价全要素诊断、教师全方位发展’的小学育人新模式,构建全人数字画像、重塑教学五环节、多源多维系统评价、数智赋能人师养成。


 ▍个人介绍


徐继红,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副校长;上海市双名工程“种子计划”领衔人;上海市空中课堂1.0,2.0授课教师。


640-20.jpeg

作为全国首所将iPad引入课堂的学校,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下称“卢湾一中心”)一直在数字化转型上敢为人先。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发展,卢湾一中心已经形成云课桌、云朗读、云手表、云展馆、云随行、云社区、彩云墙、云厨房、彩云图书馆等一系列 “云”载体,形成了完整的智慧校园云平台,其教育数字化已经渗透到教学、管理各方面,其空间、时间跨度都远超课堂的范畴。

640-22.jpeg


“我们通过‘育人全过程融合、教学全流程优化、评价全要素诊断、教师全方位发展’的小学育人新模式,构建全人数字画像、重塑教学五环节、多源多维系统评价、数智赋能人师养成。”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副校长徐继红介绍,“在破解影响教育信息化发展、制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的难题上,我们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育人新模式下,我们学校学生整体综合素质、学习兴趣、知行合一能力显著提升。”

数字化让“规模化因材施教”成为可能

目前,卢湾一中心积极把数字化技术融入日常教学环节。例如,语文课的“古诗词平台”、数学课的“云课桌”、英语课的“分级阅读系统”、体育课的“云手表”,以及全学科使用的“云笔”等。这些技术帮助教师对症下药,个性化提供教学辅导,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效能。

“以育人为导向,我们在数据挖掘的时候就会特别收集学生行为数据、检测学生情绪数据等多维数据。”徐继红说。

借助智能无感知系统,老师能全方位细粒度了解课堂中每一位学生的客观学习反馈:依托智能手写设备,采集学生书写速度等多维度笔迹数据;通过智能批改,结合学生学业结果及学习过程数据、图书馆及分级阅读数据、学生口语练习数据、可穿戴设备采集的学生心率等生理数据,形成学生在校学习大数据等。

徐继红介绍了数字化帮助学生提升专注力的实践。“专注力是影响小学生学业成绩及成长发展的一个经常遇到、也非常关键的问题。但以往,我们只认为那是习惯的问题,很难改变。但是通过有导向的数据分析解读、诊断反馈,可以有效解决一些孩子专注力的问题。”

比如,有一位男生小月,非常活泼好动。通过云手表和智能笔的数据记录,老师发现他上课时的心率数据波动大、笔触停顿较多,尤其是完成测试、练习时。

在汇总该生的多维度数据后,老师选择“电子射击课”促进其专注力提升。小月还加入了相关社团加强训练。一段时间之后,注意力显著提高,学业水平也随之提升。

除了结论性数据,该平台也利用“云载体”采集了一系列学生成长的过程性数据。“从前,我们只能采集学生答题的正确率及完成率,现在平台还及时记录学生答题的笔迹过程。”

例如,通过查看四年级学生小之与小飞的答题数据,发现小飞在答题过程中呈平均停顿的状态,而小之的停顿频率则没有任何规律。通过笔迹采集和分析得出结论,小飞的停顿原因是答题时较谨慎,做一题验算一题,而小之的无序停顿则反映出其在答题过程中思想开小差、答题被频繁中断的问题。

针对这两种不同情况,卢湾一中心的老师制定出两种不同的教学计划。经过辅导后,小飞的答题停顿次数明显减少,整体正确率也保持在95%以上。而针对小之的问题,任课老师与心理老师合作制定出一套辅导方案,以提高其专注度。思想集中后的小之答题速度快了不少,正确率也随之提高。

“因材施教是一条很传统的教育原则,同时也是很重要的教育方法。但在实际教育中要扎扎实实地实行到位,对教师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学校互动平台上的学生成长轨迹,能够反应学生真实的情况,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掌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和自身素质等,而教师也能更好地根据平台数据,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位学生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徐继红总结。


描绘“数字学生”画像实现综合育人

卢湾一中心的 “云学校”在对学生行为进行深入分析和细化的基础上,完整地抽象出学生的信息全貌,构建出“数字学生”,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育人导向,多学科融合、五育融合,通过数智驱动实施干预,实现综合育人。

徐继红介绍了一则女生小亦的成长故事。小亦乖巧内向,学习态度认真,但缺乏自信,存在学科偏科现象。她的英语自主借阅达到同龄学生的22倍之多,但是英语学业仅处于班级平均水平,语文阅读成绩只有C,这引起了老师的关注。

经过语文老师与英语老师就平台数据共同讨论、分析,发现小亦借阅的书籍以绘本为主,阅读内容浅显,但对图形非常敏感。结合平台上该学生发展过程的关键词,还发现小亦特别喜欢绘画、手工、服装设计。

于是,语文老师与家长进行沟通,共同引导小亦在课内外阅读以文本为主的课外读物,还以小亦感兴趣的艺术主题加强其在作文等各方面的指导。英语老师则由兴趣入手,逐步补足她学习上的短板。经过一年的干预指导,小亦阅读成绩进步显著,英语学业质量得到了优异,毕业季前还完成了英语小说的创作。

在数学方面,平台显示小亦在图形与几何题的得分率为100%,代数计算方面分数较低,数学自评兴趣也逐渐降低。针对这一情况,数学老师为其制定了一套数形结合的练习策略,并强化补足短板,进行有针对性地辅导,让小亦数学成绩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从小亦数字画像还了解到,她有体重超重和50米跑不及格的情况。体育老师根据她的特点,请她设计了一些学校的运动图标,并由她来维护校园中的这些图标,无形中增加该生每天在校园中的跑动量。

“在‘绿色指标’检测中,我们学生的学习动机、自信心等动力指数100%。”徐继红分享了数字化支撑下的教学成果,“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我们学生的成绩也逐年递增,最近一次合格率近99%;学生睡眠时间充足,课外运动时间全市领先;近年逾六百人次学生在公益、科技、文艺、体育等方面获奖。”


描绘“数字学生”画像实现综合育人

教育数字化转型并不容易,在摸索前进的道路上,徐继红认为,其关键点在教师、难点也在教师。为此,卢湾一中心探索了教师全方位参与的发展新模式,不停留于数字化工具与传统教学方式的简单“叠加”,而是将学校信息素养培育融入教学五环节和教师一日教学生活每个环节,坚持“以用促学、以研促用”。

徐继红强调,在采用数智技术的同时,也需要注重与情感教育的结合,这才能让技术应用拥有育人导向。“为什么会有‘只见技术不见人’的现象存在,因为技术并不能替代情感,比如师生间的交流,也不能替代体验、不能替代经验,更不能直接发挥情感培育、人格完善和价值引领的作用。”

而卢湾一中心20年情感教育的实践,形成了小学阶段良好的育人规律和导向。“小学阶段是培养情感能力、人格品德、兴趣特长的关键期。将情感教育与数智技术结合,其实是很好地发挥了情感教育在把握育人方向上的导向作用,以及其在以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核心的认知养成中的育人优势。” 徐继红说。

“在推进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学校亦极为注重保护隐私,采用私有云保存数据,学生数据用于提升学习效率,不外传,不作他用。”

身为上海市双名工程“种子计划”领衔人,徐继红扎根基础教育多年,长期从事一线教学工作,在数字化与教育的结合中也有颇多感触:“‘采用什么技术,怎么组合使用,都服从于教育初心和育人效果。’这是我们吴蓉瑾校长坚守的初心,在吴校长身体力行的带领下,我们整个团队坚持让一切技术的使用为育人服务,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归日常。教育者必须是学习者。学习是观念、是态度,更是需要,育人的一切能力水平的提高都源于孜孜不倦的学习。教育者必须是实践者。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我们必须善于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实践探索,努力担当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

2021年,上海成为了教育数字化转型试点区,并发布《上海市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黄浦区则获批为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在“十四五”期间,卢湾一中心也将继续在教育数字化持续探索,坚定教育理想,创新求索道路。

徐继红表示,学校的一切变革都要坚守教育初心,判断规划是否科学、方案是否可行、技术与设备是否适切、应用是否有效,根本的标准是看是否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健康成长,是否有利于新时代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养。

在创新求索道路方面,现代信息技术为学校探索全新育人模式提供了可能。因此,要充分重视信息技术带来的影响,创新开拓,不断激发学生发展的新动能、塑造全方位育人的新优势,构建信息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