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时代大势而上,重任千钧再出发
当下主攻方向已定,众力并,则万钧举。发挥统和联的优势,凝聚队伍、凝聚力量,是大口党委的职责,也是坚定不移的站位。敢于先行、敢打头阵,勇当科技创新的“策源地”、现代产业链的“链长”,是“国家队”的使命,也是“不待扬鞭自奋蹄”的高度自觉。
近期,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工作党委、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与解放日报联合推出“党建引领促发展 改革创新建新功”主题宣传活动,从心怀“国之大者”的战略定位,深描“央企底色”,彰显“担当责任”,擘画“发展蓝图”。
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举行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今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主持召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新定位、新论断、新要求、新任务,从全局和战略高度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五年来,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海油”)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重要指示精神,紧紧抓住“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第一时间编制《中国海油“十四五”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擘画一体化发展蓝图。成立中国海油长三角区域企业协调组(简称“协调组”)、统筹驻区企业一体化管理。坚定不移实施增储上产攻坚、绿色发展跨越、科技创新强基“三大工程”和提质增效升级“一个行动”,书写了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海油篇章。
聚焦主责主业,扛起保供责任
长三角地区以4%的国土面积,集聚了全国17%的人口,创造了全国近1/4的经济总量,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占全国31.1%,是全国经济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能源消费总量巨大。然而,长三角地区本土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匮乏,高度依赖外部输入,区域能源行业面临人民群众对清洁能源的消费需求日益增长和清洁能源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对于中国海油而言,就是要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牢记“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初心使命,不断增强油气,尤其是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供应保障能力,努力提高天然气在油气产量中的占比,加大LNG进口量和基础设施布局力度,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贡献更多清洁能源。
星峰综合能源站全景
立足近海油气开发,协调组牵头单位——中海油上海分公司扎根沪上40年,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实施油气增储上产攻坚工程,建成了长三角地区最大的海上天然气生产基地,供应长三角地区的油气产量较五年前增长1.4倍,对上海市和浙江省的海气供应同比分别增长140%和100%,擦亮了天然气增产主力军的金名片。
着眼LNG(液化天然气)进口,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海油敏锐预见到我国天然气市场的巨大潜力,确立“油气并举,向气倾斜”的发展战略,率先进军LNG产业蓝海,从构想到坚定不移推进落地,中国海油打造全产业链领跑战略,与国际石油公司开展一系列创新性合作,绘就中国沿海LNG大蓝图,成为国内第一、全球第二大LNG贸易商。2009年投产的上海LNG项目天然气供应量目前占到上海本地需求量的50%以上,高峰时可达75%以上。宁波“绿能港”LNG项目自2012年投产以来,累计接卸量和外输量双双突破4000万吨,折合天然气约560亿立方米,相当于浙江省居民8年的用气量。国内规模最大的液化天然气储备基地——中国海油盐城“绿能港”一期工程于2022年建成4座22万立方米LNG储罐,投产首年累计接卸量突破35亿立方米,设计负荷利用率超80%,创国内LNG接收站投产首年负荷率最高纪录,可供1000万户家庭20.5个月的生活用气,成为保障长三角地区天然气稳定供应的重要气源。
“中国海油要以一个品牌立足长三角,各板块相互协作,各显神通,加大海上油气增储上产力度,增强进口LNG接储运销能级,努力为长三角地区乃至整个华东地区持续提供稳定清洁可靠的天然气,这对增强天然气保供调峰储备能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长三角地区和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以及不断优化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推动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协调组副组长、中国海油上海分公司党委副书记杜晓雷说。
聚焦绿色低碳,践行“双碳”战略
10多年前,中国海油已经开始密集涉足清洁、绿色、低碳经济领域,是我国最早引入ESG管理理念的中央企业之一,也是中国海上风电产业最早的探索者,建设并网了中国海上风电第一台风机。近年来,能源领域重大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层出不穷,以绿色低碳为特征的能源转型将引领新一轮工业革命。特别是“双碳”目标的提出给传统能源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能源结构将出现根本性调整,为中国海油破壁向新、集聚产业发展新动能提供了宝贵机遇。对于中国海油而言,就是要顺应时代潮流,加快绿色低碳转型,积极践行“双碳”发展战略。中国海油碳中和规划已经正式启动实施,绿色低碳发展已被列入中国海油五大发展战略之一。
立足能源转型过渡期天然气生产利用,努力打造“绿色产品”。为进一步提高城市安全储备、应急保供和调峰能力,守牢能源安全底线,上海LNG站线扩建项目于2022年获予核准建设,申能集团、中海石油气电集团、浙能天然气集团合资组建申能洋山液化天然气有限公司,主动把自身功能定位放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总体部署中思考谋划,在项目工程设计中实现与上海LNG协同运营、与长三角区域其他气源互联互保,与冷能利用、燃气发电产业互通接口,成为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中国海油宁波“绿能港”三期项目去年开工,将建设6座27万立方米LNG储罐及配套设施,建设规模达到600万吨/年,项目建成后,宁波将打造出千万吨级LNG储运基地。中国海油盐城“绿能港”一期扩建工程加快建设,包括6座27万立方米储罐及配套码头,项目整体建成投产后,LNG年处理能力可达到600万吨(气态天然气85亿立方米),可供江苏全省民生用气约28个月,可减排二氧化碳3764万吨,减排氮氧化物66.8万吨,相当于植树造林8000万棵。
着眼未来新能源行业发展,努力打造“绿色产业”。低碳转型背景下,中国海油正在加速探索“海上风光发电+油气产业”“风光发电+天然气发电”“天然气+氢能发电”等融合发展新模式,与国内外油气公司、电力企业、专业服务公司和设备制造企业广泛合作,积极打造多能互补的综合能源体系。2019年7月中国海油在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成立中海油融风能源有限公司,统筹负责长三角区域海上风电等新能源开发。首个集中式海上风电项目——江苏竹根沙30万千瓦海上风电场于2021年9月并网投产,每年发电近10亿度,与同发电量的常规燃煤火电机组相比,每年可节约标准煤27.9万吨,减排二氧化碳57.1万吨。2022年4月成功获取上海金山30万千瓦海上风电场项目,正有序推进建设,为上海市能源转型再添海油力量。发挥自身海洋工程比较优势,确立“我国深远海风电开发领军者”的特色定位,2023年5月实现我国首座“双百”(水深过百米、离岸距离超百公里)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海油观澜号”成功投产,年均发电量可达2200万千瓦时,每年将节约燃料气近1000万立方米,可满足3万人一年的用电需求,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2万吨,为中国风电开发从浅近海走向深远海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海油海上风机
按照中国海油绿色发展跨越工程规划,到2025年,计划获取500万—1000万千瓦的海上风电资源,以及500万千瓦的陆上风电及光伏资源,投产50万—100万千瓦。预计到2025年,公司对新能源业务的投入将达全年资本开支的5%—10%。
聚焦科技创新,破解发展难题
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是高风险、高投入行业,市场竞争力源自科技实力。正因如此,埃克森美孚、英国石油、壳牌、雪佛龙、道达尔等全球前五大跨国石油公司均凭借核心科技和自主创新“利器”,高高筑起市场“护城河”。伴随改革开放大潮,从学徒开始引进西方技术,是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发展的起点。一路走来,一路求强。近年来,全球海上油气勘探开发技术加速向深水深层、高温高压等高端“竞技场”聚集演进,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技术浪潮扑面而来,企业发展面临着全新的商业环境和竞争挑战。对于中国海油而言,就是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透过开放合作这扇窗,清醒看到自身的差距与不足,在追求自立自强中走出科技创新逆袭之路,加快实施科技创新强基工程,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和现代产业链“链长”,推动我国海洋石油工业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着眼超大型LNG储罐制造安装核心技术,打造LNG全产业链技术体系和服务能力。近年来,中国海油自主攻克耐低温材料、内罐壁板气压升顶作业技术等超大型LNG储罐核心技术体系,已在国内近20个项目应用。27万立方米超大型LNG储罐已在宁波及盐城“绿能港”LNG项目中运用,该类储罐直径超100米,高超过50米,罐内空间可停放一架国产C919大型客机,属超大型LNG储罐,单个罐体将新增储气能力1.65亿立方米,可满足216万户家庭供暖季5个月的用气需求。同步加强天然气液化、智能接收终端、超大容积储罐等领域技术攻关,“十四五”期间形成自主设计、建造、运维的LNG全产业链技术体系和服务能力。
聚焦高端化工涂料及新材料,为大国重器保驾护航。驻区单位中海油常州涂料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成立50余年来,通过自主研发实现突破,累计向全国28个省市推广先进成果300余项,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工业现代化配套作出了积极贡献。拥有国内首个自主知识产权的完整海洋工程防护涂层配套体系,“阿沃德”品牌重防腐涂料为“深海一号”等各类平台、船舶提供最高长达30年的腐蚀保护。自主研发的大中型飞机蒙皮涂料成功打破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在西飞、陕飞等多家航空主机厂及航空配套企业获得应用推广,成功应用于C919大飞机等多种机型。自主研发的耐高温热反射涂料质量可靠、性能优越,助力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成功。
聚焦一体协同,汇聚发展合力
“十三五”期间,中国海油驻区企业累计上缴税费超330亿元,“十四五”期间,中国海油在长三角区域规划总投资超720亿元,为支持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打开中国海油在长三角区域的布局图,苏浙沪区域密布着中国海油各级企业80余家,员工近万人,包含海上油气勘探开发、清洁能源利用与新兴产业发展、油品加工与销售、贸易与金融等多条不同发展主线。对于中国海油而言,就是要秉持一体化发展理念,聚焦区域效益最大化,深入实施提质增效升级行动,打破区域内条块分割管理,消除公司间信息壁垒,促进驻区单位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增强各板块发展的战略协同性,推进区域上中下游各板块单位同频共振,携手实现高质量发展。
立足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打牢制度根基。面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带来的新机遇,中国海油高度重视,加快探索自身一体化协调发展,2019年启动编制《中国海油“十四五”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统一驻区企业发展目标。2020年发文组建长三角区域企业协调组,配齐配强机构和人员,为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提供明确载体。建立健全资源共享、会议交流、信息通报等协调组工作机制,先后发布《中国海油长三角区域天然气市场联动工作机制》《中国海油长三角区域应急救援联动工作机制》,形成驻区企业信息高度共享、定期会商交流、一体化协调发展的生动局面。
着眼产融深度合作,实现协同发展的“乘数效应”。中国海油旗下驻沪企业中海信托落地全国首单碳中和服务信托,将先发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2022年8月与上海市崇明区建设镇富安村村委会合作首单乡村振兴零碳社区建设主题服务信托,并于2023年3月完成富安村村委会2022年碳中和认证工作,为崇明区建成世界级生态岛作出积极贡献,取得良好社会效应。同时,中海信托与海油发展2家驻沪单位相互合作,预计今年内落地包括上海中海油大厦等区域的新能源改扩建项目,有效盘活集团所属企业现有碳资产。在供应链金融方面,中海信托积极发挥资金融通作用,向中海油华东销售提供信托贷款、不动产抵押等金融服务,帮助兄弟单位解决资产收购和租赁过程中遇到的各类抵押及融资问题。自2019年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以来,每年放款规模增幅均超100%,业务规模快速增长。截至2023年9月底,中海信托在上下游供应链金融业务累计放款达到14.7亿元。
江河奔流,升腾万千气象。扬帆远航,更须激流勇进。展望未来,中国海油将牢记嘱托,主动作为,积极促进自身能源产品供应提质升级,加快构建以海气、LNG双轮驱动的清洁能源供应体系,建设长三角地区百亿方级清洁能源生产和千万吨级LNG供应基地,全力保障长三角地区提升创新能力、产业竞争力、发展能级,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进程中展现更大作为。
以“党建联建”打赢攻坚战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党委书记、总经理 高东升
在中国海油集团公司党组的坚强领导下,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坚持加强党的领导与完善公司治理有机统一,坚持党建与业务双向融合、双向提升,促进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党建工作的难点在基层,亮点也在基层。瞄准公司旗下油气开采单位多、海上生产任务重等特点,公司党委持续强化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引领保障重大工程、重点项目、重要工作高质量完成,公司生产经营指标全部超额完成挑战目标,形成了一批站位高、定位准、效果实的“特色党建”案例。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全力筑牢“红色堡垒”。今年我们扎实推进支部达标升级工作,构建“五位一体”支部达标升级工作体系,使党支部达标升级成为党建工作有形化有效化的重要载体,31个参评支部全部达标,2个支部获评集团标杆。干事创业,关键在人。我们持续夯实基本队伍建设,持续深化党员教育培训工作,举办党员干部培训 8期,共计培训 739人次,努力实现思想、技术“双过关”。
党建有活力,必须与生产经营有机结合。今年我们扎实开展“党建融合深化年”,以四张清单,理清各层级党组织及班子成员职责任务。探索“党建+服务”,组织基层党建工作研讨会,党建品牌“一对一”指导、党建问题“面对面”解答。创新打造党建范本,配置“党务工作包”,用36项模板规范工作。精耕“书记项目”,以党建的有效开展解决科研生产一线的实际问题,以“增储上产”为中心,各级党组织书记牵头破解重难点36项,公司党委书记“三个改造项目”按期推进,将油气产量提升至历史最高水平,产能得到有效提升。我们打磨“党建品牌”,工技中心党支部品牌获“中国海油优秀党建品牌”称号。同时,优化党建责任制考核,用好“激励指标”,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高质量发展。
今年,我们以“党建联建”为抓手,努力打赢重要项目进攻战。以海上某项目为例,有近 20 家参战单位协同,人员动态分散,同时面临“三高、三大、三复杂”难题。为了增强凝聚力,公司党委组织誓师大会,并将该项目作为公司标杆“书记项目”,成立临时联合党支部。在攻坚战推进过程中,创新建立跨单位“区域统筹、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党建联建工作体系,实现与外部服务商有效整合。不仅如此,以海上临时党支部为平台,实现与内部服务商有效贯通,海上一线战斗力拉满,释放出甲乙方“1+1>2”的倍乘效应。此外,以“支部三包”“四亮五带头”为抓手,推进“干部敢为,总监敢闯,服务商敢干,群众敢首创”,实现全体参战单位目标、思想、行动一致。经过连续奋战,共创新 9 项技术措施,形成 3 项重点成果,取得骄人战绩。生产单位联合科研院所、专业服务商集智攻关,首创一批关键技术,推广应用6项新工具、新工艺、新设备,取得显著成效。在党建引领推动下,该项目实施过程累计节省195 天,提速29%,刷新12项集团纪录,推动油气生产实现跨越式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