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油上海)作业区一线,一顶标识醒目的安全帽引人注目,帽体上,姓名、岗位、设施名称等个人信息清晰可辨,与常规的防护安全帽形成鲜明对比。曾经千篇一律的防护工具,如今成为中海油上海安全文化的“金名片”。
安全管理的“最后一公里”,往往藏在细节里。“以前安全帽上贴满了各种临时标识,既不美观也难管理,安全文化很难‘落地生根’。”作业区负责人魏然介绍。针对现场标识五花八门的痛点,作业区发起“安全帽标识换新计划”。“安全文化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要让员工看得见、摸得着、记得住。”魏然说,这是大家一致的初衷。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背后藏着安全精益管理的提升空间,中海油上海通过“小标识”撬动“大安全”,把“软文化”打造成“硬保障”。
从征集创意到设计定稿,历经二十余轮修改,一套融合安全理念、海油特色与人文关怀的标识方案应运而生:帽前定制化信息区,包含姓名、岗位和设施名称信息;侧面设置政治身份标识,强化感召示范“亮身份”;帽后为工龄、荣誉展示、安全口号等;五角星代表获得“优秀员工”次数;安全帽后“我们永远有时间安全地开展工作”的警示标语时刻提醒员工遵守安全规范。
把安全理念融入员工每天触碰的工具,让管理温度附着在可见的符号上,就能在一线架起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桥梁。
“戴上这顶帽子,党徽和工龄数字时刻提醒我,自己不仅是老员工,更是安全文化的传承人。”党员李煜摩挲着帽檐感慨。作为在一线坚守15年的海油人,从一个懵懂的新员工,逐步成长为技术骨干,“它让我时刻记得,作为党员,要想在前、干在前、冲在前。”这15年,是现场无事故的人生历程。
青年员工王一波则对标识的 “多巴胺配色” 赞不绝口:“亮黄与深蓝的碰撞很有活力,团徽和荣誉星号就像‘成长进度条’,每次看到都觉得干劲十足。”在他看来,老员工安全帽上的标识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看得见的职业成就。
在外委承包商领队李涛眼中,安全帽标识革新带来的不仅是视觉变化,更是协作效率的提升:“以前沟通时总要先问‘你是什么岗位’,现在看帽子就一目了然。尤其是看到对方‘10 年工龄 + 6 星’的标识,心里自然多了份信任。”规范化的标识让不同单位的协作“破冰”。
据统计,在特色安全帽标识实行后的三个月里,该作业区“STOP”卡第一季度不安全行为记录次数较上一季度减少了160起,降低61.6%。
漫步作业区现场,各具特色的安全帽成为一道独特风景:党员的徽章在阳光下闪耀,老员工的工龄数字沉淀着岁月,青年员工的团徽洋溢着朝气。这场始于安全帽的革新,正悄然无声地将安全文化植入生产肌理。让每一顶安全帽都成为安全理念的“传播者”,每一次佩戴都唤起佩戴者对安全责任的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