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正当时】① 开拓创新,勇当输电数字化转型先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何冰

来源:发布日期:2022-05-06

字号:      

1.png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致敬劳动者



2.jpg


何冰,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超高压分公司输电运检中心专业工程师。入职16年来,他凭借着对工作的执着追求和对科技创新的热情投入,完成了从一名在校大学生到熟练掌握输电线路专业技术、悉心守卫上海电网安全运行的一线专业工程师的转变。先后荣获了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工匠、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等称号。2022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01 技术有起点,但创新没有终点



3.jpg


“当代劳模不应该仅是‘汗流浃背、埋头苦干’,更要走创新之路,求全面发展。”这是何冰最常说的话。作为杨庆华劳模创新工作室领头人,何冰发挥创新“主心骨”及“领头雁”作用,以“眼勤、脑勤、嘴勤、手勤”为宗旨,全身心致力于推动输电数字化转型。


随着上海市电网的不断发展,国网上海超高压公司负责维护的线路规模不断扩大,从最初的220千伏一直到了如今的特高压1000千伏输电线路,长度发展到了如今的5500余公里。吊车、风筝线等线路外破是输电运维管理的一根“心头刺”,为了有效管控复杂社会环境下的线路外损事件和100多米之高的铁塔本体设备,何冰充分发挥自己在科研领域的特长,从“空”“塔”“地”三个维度对输电专业进行数字赋能,带领工作室团队先后发明了输电可视化监测装置、智能销钉、无人机自主巡检等各类先进数字化装备,极大节省了企业人工,保障了电网安全,也为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如今,何冰带领同事平均每年对所辖输电线路完成无人机巡检400小时,累计飞行距离超过3000公里,通过AI智能缺陷识别技术发现各类隐患缺陷1000余条,并在2021年成功完成了上海输电数字化监控中心的建设,实现了“多源融合全息感知、联动巡检远程监控、主动预警智能决策”的智慧运检模式,投运第一年便成功预警各类吊车、火灾隐患8000余起。


02 让数据多“跑路”,人员少走路



4.jpg


“让数据多跑路,人员少走路”是何冰一直以来的信念,新技术和新装备在不断的完善,线路运检手段更加丰富,遇事干着急的窘境也一去不复返。在输电专业向数字化转型大步迈进的背景下,何冰团队的科技创新成果成功应用于进博会、浦东开发开放三十周年、建党一百年等重大市政保电工作中,通过对输电线路现场巡视、在线监测、无人机即时调配的三向联动,实现上海5500公里输电线路日巡覆盖率达到100%,使用无人机三维激光扫描及数据处理技术共计完成了76次激光扫描飞行任务,发现15处地面巡视难以发现的隐蔽树障隐患,极大提升了电网运行可靠性,转变了传统分输电线路运行模式,为上海地区安全用电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他个人也获得了上海市科技进步奖、国网公司科技进步奖、全国电力职工技术成果奖等20多个荣誉,拥有授权发明专利9个、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个、授权软件著作权3个,公开出版著作2部。


03 “疫”无反顾,守护微光,传递温暖



5.jpg



“坚持一下就过去了”。虽然声音已经沙哑,但何冰却总是这样鼓励自己、鼓励身边人。在上海疫情爆发之后,何冰由于小区出现了感染病例被封控在了家中。作为一名党员他第一时间主动请缨,为社区贡献自己的力量。“3栋6个单元,200多户,争取8个小时内摸排完毕”。第一件工作便是上门入户摸底,协助社区排查区域内居民的家庭成员人数和健康状况,做到逐门逐户通知核酸检测,确保筛查无遗漏。日均三万步,不漏一户,不忘一处,一步又一步,何冰用自己坚毅的步伐织密疫情防控防线,为上海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贡献自己的力量。奋战抗疫一线的日子里,何冰每天服务都超过12个小时。没人看到防护服里他浸透汗水的衣衫,看到的只有那“疫”无反顾的“蓝外套”,听到的依旧是温暖人心的“男中音”和无处不在的殷殷关切。


即使是在做社区志愿者服务的间隙,何冰仍然牵挂着公司坚守的同事。面对部分同事封控在家,电网运维保障面临暂时性缺员的问题,何冰积极与在岗同事视频沟通,了解目前输电可视化系统的使用情况,根据反馈的问题优化改进系统识别算法技术,提高智能识别率。帮助公司通过输电可视化系统每日对输电线路进行不间断巡视,解决因疫情导致的线路巡视盲区问题,筑起上海主网5500公里输电线路的“数字防护墙”,保障疫情期间上海城市安全可靠供电。他身体力行诠释着党员的初心、担当和大爱,书写着“疫情不退,我们不退”的温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