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样子】探路新质生产力·工匠先锋|引八面来风,闯出AI产业突破之路

来源:发布日期:2024-06-07

字号:      

WechatIMG3529.jpeg        当前,上海正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决策要求,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新赛道和未来产业不断向前。在此过程中,人才无疑是关键要素和变量。上海市经信工作党委、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连续八年组织举办“智慧工匠”选树、“领军先锋”评选活动,挖掘出了一批在产业一线勇立潮头、矢志创新的企业领军人物和专业技术骨干,他们以胆识、智慧和汗水,正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壮大贡献着力量。

        4月28日起,上海市经信工作党委、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携手文汇报共同推出全新专题报道——“探路新质生产力·智慧工匠/领军先锋风采”。今年,我们将持续关注在上海新质生产力发展进程中涌现的杰出人物,旨在通过文字的力量,展现他们的不凡业绩,领略他们的人格魅力、传递他们的职业精神。我们更期待能通过这一栏目,凝聚和激发全社会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共识和热情,从而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宋海涛

引八面来风,闯出AI产业突破之路

640-2.jpeg

宋海涛在实验室。(受访者供图)

        宋海涛,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转化医学国家科学中心(上海)AI技术中心主任、全国信标委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工作组组长、华为昇腾领军科学家,率领团队围绕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持续开展AI领域基础与核心技术研发、关键与共性技术应用、成果转化与人才培养,推动AI技术全场景应用,获评2023年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领军先锋”。

        作为上海人工智能(AI)领域首个新型研发机构的领军者,宋海涛正率领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闯出一条不一样的产业创新突破之路。2021年他就任院长以来,研究院在顶层规划、生态营造、技术研发、产业孵化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绩,特别是过去两年在AI行业深度调整的背景下,研究院孵化了20多家企业,涉及人形机器人、虚拟电厂、智能仿生视觉、DNA存储、全固态电池等前沿领域,累计完成市场融资近40亿元。这张成绩单不仅让人们对年轻的研究院刮目相看,也进一步增强了对AI行业的信心。

      

相信开放

        在接手研究院之前,宋海涛参与筹建和运营多个公共机构和功能平台,对于如何立足行业构建创新生态、补齐产业链短板,形成一套务实的想法。这为日后带领研究院发力AI共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奠定基础。

        身为85后,宋海涛坦言,他和同龄人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强调开放、共享,明白要做成事,必须依靠团队的力量。这不仅是他个人的原则,也是研究院的重要特质。

        作为由上海市与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研究院就像是一个探索产学研融合、推动开放式创新的“桥头堡”。面向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研究和“卡脖子”技术,研究以开放理念将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有机贯通,形成企业与高校相互增益的正循环。虽然立足上海交大,但研究院更向全行业、全世界打开大门,包括与复旦、清华、港科大、港理工、新加坡国立、澳科大等国内外顶尖高校建立合作,通过“八面来风”,将顶级的AI创新资源吸引到上海。

        开放是一种态度,更是行动。针对AI行业发展存在的短板,近3年来,研究院稳扎稳打,打造10余个前沿技术与工程创新中心、3个共性技术底座平台、3个功能型平台,初步构建开放自主、多维度赋能的AI技术与生态体系。比如,针对一些企业有意通过AI实现业务转型、但却被技术和投入高门槛所困扰的现象,宋海涛带领团队,研发一系列共性、通用的AI工具,让企业用户能像逛超市一样,快捷、低成本地得到所需技术和方案。另外,针对AI算力紧张问题,研究院支撑建设上海市人工智能公共算力服务平台,将原本分散在各地的算力汇聚成可以跨省访问的资源池,既激活西部相对闲置的资源,也让长三角企业和高校得到普惠性的算力服务。

 

“新”在何处

        作为新型研发机构,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和传统科研院所有着显著区别。总体上,他们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引领,发挥政府“智脑”作用。

        勇创新、敢突破、向未来——张贴在研究院醒目位置的三句话,是对其组织文化的一种凝练。在宋海涛看来,研究院的创新不仅是论文和专利,更是要推动产业发展,聚焦产业化落地的目标,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快速形成核心竞争力。

        在各种资源中,人是最关键的因素。研究院通过弹性双聘的灵活机制,集聚一批来自高校院所的专家教授和学科带头人,同时还搭建一支200人的专职队伍,其中除了研发“主力”外,更有几个特别的构成。

        首先是高端专业智库,这个团队专事行业研究,前瞻瞭望,目标是预判机遇、发现风口,提前一步介入新赛道。其次,研究院形成一支产品经理和技术经纪人队伍,紧盯市场,从产品开发和商业应用的角度为实验室技术寻找落地机会,做好知识产权布局。三是生态维护者,他们既面向AI行业构建全链条、多学科、广交叉的创新生态,同时也可为研究院孵化的企业赋能,这种“近水楼台”的优势使创业者拥有更高成功概率。

        最特别的是,过去两年,研究院持续引入一批业内资深人士全职加入研究院开展工作,其中既有连续创业者,更包括头部企业和“大厂”的高管、上市公司及独角兽企业创始合伙人等。研究院引入这些行业大咖后,教授们就可以专注于扮演好CTO(首席技术官)角色,大大提高初创企业的竞争力。

 

以“真”动人

        谈到过去两年研究院在AI创业圈奇迹般的融资业绩,宋海涛说,目前,他们与在孵企业、产业界、投资人相互间已建立高度信任,根本原因在于研究院坚持“解决真问题,真解决问题”。而所谓“真”,就是说研发要面向真实的产业需求,创业要围绕真实的应用场景,必须基于真实数据,化解真实痛点。

        一个技术、一台原型机,要走出实验室,变成可交付产品,其间有大量具体的工程技术问题有待解决,而这一直是国内科创实现“从1到10”跨域的阻碍。研究院旗下的研发团队,主要针对这些“真问题”进行攻关。

        不仅如此,研究院还利用自身优势,帮助创业团队尽可能早地获取关键产业资源。比如,作为其标杆孵化案例,智元机器人公司在创业头一年就获多轮融资,估值达百亿元,成为业内代表企业。创业之初,在研究院组织下,智元公司不仅拿到制造业头部企业的投资,更获得对方优先开放应用场景机会。对任何一个创业团队而言,更早锁定头部客户,都会是巨大的先发优势。

        产业界、投资界对研究院及旗下企业的信任,也是在合作中不断巩固的。应该说,在AI行业高速增长期,曾出现过一些只想拿投资、只做PPT的所谓创业者,但宋海涛一直摒弃这种做法,要求研究院团队“言必行、行必果”,只要答应的事,不管多难都要“啃”下来。就这样,通过一次接一次的合作,他们在业内赢得了口碑。

        当然,研究院包括其核心团队,目前仍然很年轻,距离真正的成功也仍有一长段路需要跋涉。据宋海涛介绍,下一步,研究院还将进一步聚焦通用机器人、AI基础软件等战略性方向,建平台、引人才、育企业;同时,他们将加大“走出去”的探索力度,将开放、共享的理念向海外拓展,努力让AI成为中国与全球合作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