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样子】 探路新质生产力·工匠先锋|保持“创新饥渴”勇当智能制造拓荒者

来源:发布日期:2024-09-10

字号:      

WechatIMG3529.jpeg

        当前,上海正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决策要求,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新赛道和未来产业不断向前。在此过程中,人才无疑是关键要素和变量。上海市经信工作党委、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连续八年组织举办“智慧工匠”选树、“领军先锋”评选活动,挖掘出了一批在产业一线勇立潮头、矢志创新的企业领军人物和专业技术骨干,他们以胆识、智慧和汗水,正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壮大贡献着力量。

        4月28日起,上海市经信工作党委、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携手文汇报共同推出全新专题报道——“探路新质生产力·智慧工匠/领军先锋风采”。今年,我们将持续关注在上海新质生产力发展进程中涌现的杰出人物,旨在通过文字的力量,展现他们的不凡业绩,领略他们的人格魅力、传递他们的职业精神。我们更期待能通过这一栏目,凝聚和激发全社会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共识和热情,从而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上汽大众发动机厂返修技师郭吉明

保持“创新饥渴”勇当智能制造拓荒者

640-1.jpeg

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发动机厂返修技师郭吉明

        郭吉明与“众智筑梦”团队获国家专利2项,自主开发完成PDM自动校验系统、发动机钢印号视觉识别等12项创新项目。2023年,他在上海市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和全国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的智能制造项目中分别获得金牌、铜牌,被聘为2023年中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执裁专家。获评2023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智慧工匠”提名。

        一名一线工人,如何成长为技术创新能手?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发动机厂返修技师郭吉明用十二载时光在平凡岗位上不懈努力,秉持工匠精神,在先进制造、自动化技术、数字化项目等领域探索创新,为所在企业和行业的数字化发展注入活力。

        面对汽车产业电动化和智能化的大势所趋,郭吉明和团队如海绵吸水般汲取新知识,并在工作中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实践表明,只有不断适应和掌握新技术,才能在快速发展的行业中立于不败之地。”郭吉明说,他所在的“众智筑梦”创新工作室好比“探照灯”,孵化自动化和数字化项目,并在生产线上落地应用。“我们的目标是引入更多先进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和高效。”

      

创新源于需求,成果在一线落地

        眼下,郭吉明正带领团队探索进一步应用数字孪生技术优化生产过程。“以前自动化项目在开发前期只能进行线性开发,工程设计、实体模型制造、测试、落地调试等环节只能一步一步走,开发到落地周期长,通过我们自主开发的数字孪生技术,公司得以在前期无实物情景下进行开发与测试,可有效缩短4个月的开发周期。”他说。

        从实际工作中找到需求场景,再将创新成果落地生产一线,做产业的“拓荒者”,这是郭吉明一直坚持的事。

        2012年入职上汽大众发动机三厂装配车间,在生产线搭建阶段,郭吉明负责设备调试和最新一代发动机试装,学习装配和维修双重技艺。工作期间,好学的他积极参与专业技术创新成果平台,从链轮下罩设备程序优化提升生产节拍、油底壳下体设备夹具干涉问题优化等一个个微小细节着手钻研,为日后技术深耕奠定坚实基础。

        2018年,随着智能制造兴起和企业数字化转型,装配车间成立“众智筑梦”创新工作室,郭吉明在工作之余积极参加学习培训,开始深入数字化和智能制造领域钻研探索。

        在传统发动机厂装配车间引入协作机器人,这是郭吉明和团队自主开发、一路摸索完成的一个重要项目。如今,有29台协作机器人在生产线上辛勤工作,带动生产效率大幅提升。“这些机器人已经能‘胜任’自动拧紧螺栓、火花塞自动上料、双机器人协同等工作,工厂自动化率和生产效率都得到了提升。特别是在螺栓拧紧环节,一次合格率提升到99%以上。”郭吉明颇为自豪地表示,从方案设计、安装编程、工具开发制作再到落地调试,全部过程由发动机厂团队独立完成,并实现多机型混线状态下的人机协作生产。

      

保持“饥渴”状态,追逐新技术学习应用

        问及创新秘诀,郭吉明直言:“创新总是伴随着更多挑战,通过一项项细节反复调试和优化路径,我们逐一攻克了所有技术难点。”在实战的考验中,他也从一名操作工成长为技术创新领军人物,形成自己的技术风格和创新思维。

        业务过硬、注重细节、不断学习,这是同事们对郭吉明的评价。作为数字化团队的组长,郭吉明时刻保持着一种“饥渴”状态,积极追逐新技术的学习和应用。2022年,他报名参加上海首批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训班,系统学习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专业知识。这些技能第一时间运用到协作机器人与视觉应用相结合的项目中,有效提高生产线智能化水平。

        在产品数据管理方面,郭吉明在工作中留意到部门之间信息沟通存在时间差,当一些重要工艺发生变动,如果信息未能及时更新,生产现场就会受到影响。为解决这一问题,他带领团队自主开发了一套自动下载、校验和推送工艺变动信息的系统,将以往需要耗费近一天时间手动下载和校验的过程缩短至5分钟。

        智能制造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团队协作也伴随着技术创新成为重要因素。郭吉明介绍,多年来,“众智筑梦”创新工作室形成了定期培训、技术交流、项目实践等多种形式、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机制。“传帮带”机制也在这支年轻队伍中生出奇效,“老法师”与“小白”通过实际项目一对一指导,帮助“小白”快速掌握新技术,也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和合作精神。

        去年,郭吉明和队友参加上海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和全国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的智能制造项目,一路过关斩将,分别获得金牌、铜牌。“我认为,未来汽车领域的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应当更加注重实际操作和创新能力的提升,要鼓励年轻技术人员多参与实际项目和技术竞赛,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学以致用。”郭吉明说,创新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而他将带领团队始终站在潮头浪尖,引入更多先进技术,助力生产一线更智能、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