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轮技术和产业革命的浪潮中,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规模虽小,但却坚韧,通过把核心关键技术牢牢攥在手中,在很多领域实现了追赶,甚至反超。12月9日起,上海市人民广播电台携手市经信工作党委和市经济信息化委,推出《奋力一跳的背后:走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系列融媒报道,讲述它们以专业专注锻造优势,凭特色特长引领未来的创新历程。
智能机器人是上海智能终端产业发展的核心装备,代表了先进制造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的前沿方向,更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
致力于工业机器人软件算法的上海大界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2016年成立至今,已经发展成为国内领先的柔性生产、智能建造解决方案提供商,自主研发的中国第一款面向柔性制造的工业软件RoBIM,正为建筑、船舶、工程机械以及能源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深度赋能。今天《奋力一跳的背后:走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系列请听报道:《解锁柔性制造密码的大界》。
在上海某造船厂房内,工人师傅在屏幕上轻轻一点,生产线上的工业机器人便被注入了“灵魂”,快速扫描“眼前”刚移动过位置的型钢板材,采集三维数据后,进入切割流程,仅几分钟,所需的船舶用构件就完成了。公司90后首席科学家周诚喆说,看似简单的工序,背后有不少的“门道”。
“这边有一套算法系统流程软件,把柔性加进去了,可以根据你设计的东西规划这些机械臂,让它(机器人)完成这些任务,不需要人去给它一个很强的交互。”
实际上,要想把“人的动作”形式化,再把形式化的东西变成代码,让机器人丝滑完成,并非易事。尤其在船舶海工等建造场景,面临多种类、多批次、小批量、定制化需求,传统的自动化生产并不适用,而RoBIM可以应对自如。公司总经理助理陈光宇介绍,RoBIM打通了设计端和生产端的数据,实现海量图纸和模型的一键导入、即刻生产。
“我们就是它的手、眼、脑,就是我们能看,然后去进行规划与思考,操控这些硬件,让他们去完成最终的生产。目前像船舶海工、煤机工程机械、建筑、能源,包括未来的航天航空,大部分都是订单式的生产。”
凭借硬核实力,以及在这条赛道上,智能制造升级、国家政策支持、不少高校开设智能制造专业等利好,大界在智能制造领域中“乘风破浪”。
“每年营收我们保持一个稳定的增长。去年我们大概接近1个亿左右,今年比这个要做得更好。这种机器人的智能化的应用,是一个蓝海市场,我们就在不断地往里面去拓展,去得到更多的行业“know-how”(技术诀窍)。”
如今,大界又将目光从工业机器人投向人形机器人,开辟新空间。为此,周诚喆泡在上海大界宝山实验室不断优化算法,以实现用人类语言指挥机器人工作:
“在未来,你说‘今天我要焊这10个件’,我就把这10个件模型上传,然后这个机器人就去找这10个件,每个件去把它该焊的焊完,就是这样。”
眼下,大界正进行C轮融资,今年还迈出了“出海”新步伐。陈光宇说,大界的目标是“全球化企业”。正如公司名叫“大界”,意味着,透过机器人看到智能制造的广阔世界。
“我们目前在海外像东南亚,欧美,都有合作伙伴,正在给他们提供解决方案,去提升他们的智能化水平。公司目标是凭借我们的核心技术在全球市场有立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