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轮技术和产业革命的浪潮中,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规模虽小,但却坚韧,通过把核心关键技术牢牢攥在手中,在很多领域实现了追赶,甚至反超。12月9日起,上海市人民广播电台携手市经信工作党委和市经济信息化委,推出《奋力一跳的背后:走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系列融媒报道,讲述它们以专业专注锻造优势,凭特色特长引领未来的创新历程。
合成生物学是上海加快布局的“未来产业”,生物技术能否走出实验室、成功实现产业化,生物反应器是关键之一。成立于2012年的迪必尔生物,一直致力于生物反应器的微型化与智能化,赋能生物制造产业。
在生产线落地前,那个容纳和控制微生物培养过程的设备,被叫做生物反应器,它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妆品、药品等成熟产业。此刻,七十多位相关产业的代表正坐在迪必尔生物的教室,接受平行生物反应器的使用培训。
2012年,当不少企业还用着“摇瓶”纯手工筛选发酵,开盲盒一般进行产品试错的时候,迪必尔生物已经确立了把智能化作为生物反应器的发展方向。用公司副总裁罗慧的话来说,从此,发酵增加了确定性:“通俗打比方来讲,从摇瓶到生物反应器放大,就像是揭盲盒的过程,那我们要用数据来解码这些不确定性。”
从第一代产品开始,迪必尔就致力于实现生物反应器的智能化,用一个锅,解决客户尽可能多的要求。&“客户他有300个条件要摸索,你难道给他供应300个锅吗?所以我们利用高通量自动化技术设计一套微小型的自动化设备,效率会大大提高,但这对设计以及相关控制精度要求非常高。”
如今,迪必尔第六代平行生物反应器的用户可以通过统一界面,操作几百甚至数千台生物反应器,效率提高了20倍。同时,设备的微型化也成效卓著,人工及材料以及空间成本节约了80%。在封闭的实验室里,今年新推出的高通量搅拌式微型生物反应器正在自动取样。迪必尔生物首席科学家解正刚说,设备体积虽小,却能实现无人值守的生物反应器进程:“虽然它很小,看上去大概只有我们的电脑桌面差不多大,两个平方米都不到,但是它集成了24个微小型的平行生物反应器,代表了行业里面最大的一个进展,就是自动化以及数据化。”
全球合成生物产业过去5年经历了高速增长,企业快速实现产业落地的需求更为迫切。解正刚说,企业不可能用巨大的发酵罐去做摸索,但作为“替身”的生物反应器也并不是简单地将体积缩小,它能不能代表大型发酵罐相当重要,迪必尔的拳头产品正是填补了这样一个“既要又要”的空白。“它的总工作体积在20到50毫升,可以大大缩短研发时间;它的结构尺寸和未来(生产所使用的)大罐基本是一模一样的,有利于去做大规模的商业化应用。”
从最初的创业“三人组”,到如今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站在产业迅猛发展风口的迪必尔,不仅实现了连年盈利,还在去年真正出海,在美国和新加坡成立了子公司。在罗慧看来,共创数据驱动型生物产业,是他们更看重的:“希望引领行业发展至更高层次,特别是在人工智能发酵技术领域。我们已经开发出能够提供数据支持的硬件,以及帮用户获取到能够支持算法的数据。然而,目前行业内由于数据接口标准不统一,数据采集面临巨大挑战,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十多年来,迪必尔的一切都围绕着推动生物反应器的创新。他们的“基本法”就是高度专业化。“愿意去投研发,愿意去专注于一个产品,就像我们磨针一样的,把这个针尖越磨越尖。那你有可能变成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最后成为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员。”罗慧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