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塑申城新动能】竞相开源,上海构建世界级AI产业集群的深层逻辑

来源:发布日期:2025-02-20

字号:      

640-1.jpeg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世界。从AlphaGo、ChatGPT到DeepSeek,技术的每一次进化和跃升都令世界瞩目。
在这场全球竞速中,上海既有大手笔的魄力,亦有久久为功的定力。去年,上海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4500亿元,累计完成60款生成式AI大模型备案。根据《关于人工智能“模塑申城”的实施方案》,到今年底,要构筑起一个覆盖算力、语料、模型、应用等层面,“四梁八柱”齐全且坚实的世界级人工智能产业生态。
在2025全球开发者先锋大会即将开幕之际,上海市经信工作党委、市经信委与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联合推出《模塑申城新动能》系列融媒报道,全方位展现上海发力人工智能产业的丰硕成果和人工智能赋能各行各业的广阔前景,带您直击全球开发者先锋大会上的硬核技术和开源生态。
全球人工智能领域正在掀起新一波开源热潮。上海企业阶跃星辰昨天(2月18日)与吉利汽车联合宣布将双方合作的两款多模态大模型向全球开发者开源。此举不仅将中国多模态大模型能力推向全球开源社区,更揭示了上海构建人工智能世界级产业集群的深层逻辑,以技术突破为矛、生态协同为盾,在开放中直面竞争,越战越强。《模塑申城新动能》系列请听报道:《竞相开源,上海构建世界级AI产业集群的深层逻辑》

李璟:“我们作为多模态的代表,把现有的开源社区的模型大幅度拉升一个水平。”

阶跃星辰副总裁李璟点明此次开源的目的。这或许是DeepSeek的开源风暴激发的行业回响,更是一家企业技术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后,从“个体竞赛”迈向“生态共创”的必然进阶:

李璟:“开源会促进技术扩散、模型流动,甚至对整个上下游的生态都可能有很好的拉动。”

这家在上海成立不到两年的AI初创企业,已先后推出11款大模型,覆盖语言、语音、视频生成等领域。上个月6天连发6款模型,被业内称为“卷王”。此次开源的两款大模型,一款是当前全球范围内参数量最大的开源视频生成大模型,另一款作为行业内首个产品级的开源语音交互模型,可以和用户实现高质量对话。

李璟:“多模态理解的技术,在超级助手这个领域方面是能够往前走一步的,今年在to B和to C我们都非常看好很多的应用落地。”

640-2.jpeg

凭借“万亿参数”和“多模融合”,阶跃星辰打开了垂直应用的巨大想象空间。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合作的《大闹天宫》AI互动项目,用户上传照片即可生成风格化角色并参与剧情交互。从金融领域的“小财神”助手能解析K线图,到消费电子场景中融合语音、图像、文本的超级终端,都在加速落地。

李璟:“商业化和应用落地是接下来会决定这个行业的竞争格局。我们跟界面、财联社合作很快就打磨出一个垂类的金融模型,国内金融领域的榜单的第一名的成绩。在to B方面帮助国泰君安在很多领域取得了成绩和业绩。”

竞争残酷的大模型赛道上,阶跃星辰能守住通⽤⼈⼯智能这张“牌桌”,离不开上海整体产业生态的支撑,算力可随取随用、语料精准供给、场景充分开放、人才高效组队。

李璟:“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聚焦在模型这件事情上,阶跃是受益者,是参与者、反哺者。”

在徐汇滨江,与阶跃星辰一路之隔的模速空间构建了一条浓缩的大模型生态产业链。算力层有无问芯穹、仪电智算,数据层有库帕思、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开源数据平台,基础大模型有商汤、MiniMax、阶跃星辰,还有大语料数据库等基础设施也落户于此。“模速空间”副总经理张韵欣喜地观察到,这些企业会自主产生化学反应。

张韵:“就拿出海这一件事情来讲的话,要开拓业务靠政府真的很难。我们企业他自己走过一遍了,对那边非常清晰,他就把另外一家企业已经带出去了。创新浓度是高密度,大家在这个里面你找你的上下游,马上就可以有很多发展的机会。”

640-3.jpeg

两天后开幕的2025全球开发者先锋大会,将是上海为全球开发者定制的一个更大的化学反应“容器”。市经信委人工智能发展处处长潘焱介绍,届时将推出千亿投资基金、百亿项目招标、百万薪资招聘,提供创业教学、天才寻访等对接机会让项目找到资本。

潘焱:“本次开发者大会口号叫‘开发者找找找’,帮大家搭建平台,找到资金,找到合作伙伴,在技术上、在项目上,在市场上找到发力点。开发者大会之后,都会有越来越多的生态集聚在上海。”

640-5.jpeg

同样专注做基础模型的MiniMax稀宇科技,最近也完成了创立以来的第一次大模型开源,公司副总裁刘华期待,未来能和他们共同攻关的伙伴就在这一次的开发者大会上。

刘华:“把自己做的事情开放给大家,别人也可以知道我们在什么重要的环节在进行攻关,可以来跟我们一起做重大的算法的创新,无论是他自己创业也好,加入我们公司也好,增加了新的开发者力量。”

640-6.jpeg 

下面是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首席记者发来的采访手记:

走进模速空间,我恍若闯入天马行空的片场。过道白板上写满数学公式,会议室传出中英文混杂的争论声,角落里的年轻人正用VR设备测试工业模型。这里的企业常自发“组局”——芯片公司拉着大模型团队优化算力,医疗AI创业者向金融科技公司“借”标注数据。一位95后创业者开玩笑地说:“在这里,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没人和你一起疯狂。”

上海AI创新生态的独特之处,或许正在于此。既尊重严谨和专业,又包容“不务正业”,给冒险者留足试错空间;花大手笔搭建好算力超市、语料银行的基础设施,却不待价而沽,而是将其视作“水电煤”,来降低创业的门槛和成本。这种“长期主义”与“即时创造”的共舞,以及更广泛地推动开源,都是为了让顶尖技术从“极客游戏”变成“大众工具”。

我想到一句话,或许可以成为对“世界级产业生态”这个政策性词汇的浪漫化诠释——让每个人都能在AI的穹顶下,找到属于自己的星辰。

640-7.jpeg

640-8.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