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声音】加快构建具身智能创新生态

来源:发布日期:2025-03-07

字号:      

640.png

640-2.jpeg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经信委主任 张英

        低空经济加速“起飞”,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4500亿元……过去一年,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颠覆式创新在上海持续涌现,呈现快速迭代、多模融合、垂类赋能、开源普惠的新趋势,引领数字经济向智能经济加速跃升、创新蝶变。

        近日,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张英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将以探索人工智能新范式为抓手,推动上海在人形机器人、智能驾驶、智能终端等领域加快布局,立足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培育智能经济。

        “构建开放、协同、共享的创新生态,开源是最关键驱动力,上海要成为‘最懂开发者’的城市。”张英说,上海要加快构建“标准+技术+数据+场景”的具身智能创新生态体系,在创新、应用、生态、治理等方面持续发力,打造人工智能新范式。

 

打造全链开源生态服务体系

        经常深入产业一线调研的张英,洞察到智能经济的广阔前景。

        张英对记者说,仅从具身智能来看,预计2030年全球具身智能市场规模将突破200亿美元。国内市场,截至2024年底,全国人形机器人企业已近百家,并有30余家企业宣布2025年开始商业化量产。2025年,预计国内将有上万台人形机器人投入市场。

        “通过这一轮人工智能的发展,特别是DeepSeek给大家带来的深度体验,我们深刻感受到开源是最广泛、最活跃的协同创新模式之一。”张英说,在“十五五”规划中,上海将抢抓战略机遇,加快建立与智能经济相适应的政策和制度体系,系统推进智算、语料、场景、资本、人才等新型要素一体化布局,打造全链开源生态服务体系。

        “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的不断演进和迭代,一些垂类应用会越来越丰富,预计这两年在垂类上将有比较大的爆发空间,特别是一些应用新范式会兴起。”张英说,接下来,上海将加强顶层谋划,研究制定智能经济行动方案,做强通用人工智能、具身智能、智能驾驶、AI智能体等智能原生赛道。

        打造新的应用范式,上海正在实施“模塑申城”方案,重点在智能终端、科学智能、在线新经济、自动驾驶、具身智能等五大关键领域,对制造、金融、教育、医疗、文旅、城市治理等六大重点行业开展供需联合攻关,以超级场景牵引应用迭代。“上海将推进垂类应用,深化‘人工智能+’,发挥大模型对产业升级、科学研究、城市治理、政务服务等赋能作用,加大AI4S、AI4E支持力度,加快规模化部署、商业化应用。”张英说。

        打造新的生态范式,上海还将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先导产业母基金的作用,聚焦智能芯片、智能软件、智能机器人等核心领域,建立健全“早期培育+早期投资”机制,支持陪伴企业长期创新。

 

推动更多人形机器人“持证上岗”

        推动人形机器人应用落地,促进人机交互与虚实融合,上海以超级场景牵引应用迭代。去年5月落地上海的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已发布了全球首台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公版机“青龙”,建立了OpenLoong人形机器人开源社区,联合15家企业构建了“十八金刚”人形机器人阵列,围绕人形机器人场景应用、具身智能分级分类等领域,制定了全国首批团体标准,开设了全国首个异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

        张英表示,具身智能是推动人形机器人应用落地、促进人机交互与虚实融合、加快迈向通用人工智能的重要抓手。在训练场中,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提供了大量应用场景,机器人可以获得很好的训练效果。

        “整体来看,当前社会大众和行业从业者均对人形机器人落地应用有较大期待。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快速普及,标准、安全、伦理等问题亟须统筹考虑和系统解决,应通过标准牵引技术收敛、认证构建市场信任、法规划定创新边界。”张英说。

        她建议,加快制定行业分类体系、通信协议等基础标准,完善运动控制、环境感知等核心性能标准,规范数据采集及使用标准,明确人机交互安全规范标准及伦理准则,通过软硬协同标准提升产业规模化效率,以数据安全和伦理规范规避社会风险。

        “我们最近在进一步研究,推动类似技术测评、认证体系等平台的成立,开展对机器人本体、具身智能模型、应用场景落地等测评认证。依托现有训练场,打造国家级测评认证‘考场’,希望为机器人出一些考题,推动更多人形机器人‘持证上岗’,保障上市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张英说。

        对于备受关注的智能驾驶赛道,张英表示,依托技术发展,上海正在积极推动智能驾驶新赛道,从点到面进行布局,今年有望进一步放开相关场景。

 

长三角协同发力低空赛道

        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之一,低空经济在2024年收获了重大发展。去年,张英就提出了大力发展低空经济的建议。今年,她继续关注低空经济。

        “低空经济是万亿级‘蓝海’。我去年的建议主要有两方面考虑:一方面,国家高度重视低空经济发展,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将低空经济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另一方面,低空航空器技术快速迭代,空域管理体系持续优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低空经济发展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关键机遇期。”张英说。

        张英认为,当前,低空经济仍处于加速起步阶段,须在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技术攻关、标准法规制定等方面加大探索。长三角在人才集聚、设施联通、产业链协同等方面具备优势,应当率先试点,加快推进标准互通、频率互通、数据互通、监管互通。

        “长三角应继续在低空规划法规、空域开放、基础设施、装备产业链、商业场景五大要素方面加大协同力度,共同建设低空经济综合示范引领区,共同打造国家级低空经济先进制造业集群。”张英建议,加快基础设施协同建设,共同规划建设点面结合、互联互通、共享共用的低空航空器起降设施;加快商业场景协同培育,结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需求,在低空物流网络、应急救援、智慧城市管理、城际交通等方面加快商业化试点落地;加强标准法规先行先试,率先跨省开展低空城市空中交通管理、低空新型航空器适航审定及低空空域精细化管理试点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