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声音】凝心聚力谱华章 奋发有为绘新篇!市经信系统代表委员积极建言献策(一)

来源:发布日期:2025-03-07

字号:      

640.png

推动人工智能赋能中小企业提质增效

640-1.png

全国人大代表 楼向平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上海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

AI技术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动力,中小企业需把握机遇,通过智能化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他建议:深化场景应用,驱动“人工智能+”深度融合。搭建线上线下AI应用供需对接平台,进一步开放供应链场景。鼓励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参与“揭榜挂帅”等场景攻关,加速“人工智能+”跨行业、跨区域场景开发。推动企业开放AI开发平台,建立区域级AI共享服务中心,以SaaS模式为中小企业提供灵活便捷的大模型底座服务等。加强宣传中小企业应用人工智能实现转型升级的成功案例。优化算力供给,保障“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打造多元的智算供给体系,推出公有云算力租赁等多样化特色算力服务产品和按时付费等模式,实现算力资源的市场化供给。建立区域算力调度平台,将其定位为资源优化配置核心枢纽,智能优化算力调度,为中小企业按需提供算力服务。完善算力交易的规则和流程,引导中小企业参与算力交易。强化安全管理,筑牢“人工智能+”数据防线。完善人工智能网络与数据语料安全的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布局国家级人工智能安全风险测评体系。推动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语料采集、标注、流动等环节的安全技术。建设全国性及专业垂直领域的语料管理平台,增强安全治理能力。

 

提升大科学装置创新效能,赋能新质生产力

640-2.png

全国人大代表 彭寿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材集团首席科学家、科技委主任,中国建材工程集团首席科学家

重大原创成果持续涌现,释放极强的磁极效应,产生巨大的创新溢出,为我国加速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带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建议:依托现有大科学装置,布局建设行业专用大科学装置平台。比如面向非晶材料的原位动态表征线站和跨尺度非晶材料超算中心等,由行业领军科技型企业主导,产业链上下游优势创新力量参与,整合“配方-结构-性能”全维度数据,增强材料定向研发能力,以大装置创造新范式、引领新变革、锻造新优势。依托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打造大科学装置创新集群,与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区域实验室等协同联动,集成大科学装置原位解析、AI工艺优化等功能,布局建设材料共性技术研发中心与中试基地,贯通“装置-中试-产业”链条,激发“从0到1”原始创新活力,搭建“从1到10”成果转化桥梁。积极探索设立大科学装置产业联合基金,创新多元化经费支持方式,重点支持专用线站建设、数据平台开发及中试基地打造,深化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数据链“多链融合”,发现一批高质量、高价值专利项目,培育一批高成长、潜力大的产业项目,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推进科技创新引领产业高端发展

640-3.png

全国政协委员 邵驰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副主委、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同时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汇聚创新力量,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引领高端产业创新发展。他建议:强化高质量科技供给,夯实产业创新发展基石。布局领军企业牵头的从基础研究到重大应用的科技创新专项,鼓励开展高风险、高价值原创性研究。发挥国家级创新平台和大科学装置的科创资源优势与人才集聚功能。推动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三发一解”人才评价体系,营造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论英雄的创新生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科创企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更多企业公平参与重大科技创新活动,让企业成为参与决策、任务实施、风险承担和受益主体。推动校企院企在突破底层技术、开展基础研究等方面开展长期合作,让企业扮演技术需求提出者、产学研用牵头者和创新成果评价者的角色。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探索更加符合市场规律和科技特点的国资管理模式。统筹部署重大科技攻关与成果转移转化,一体推进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培育,完善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产品推广应用政策体系。制定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细则和免责清单,加强与审计、巡视等部门的协同,持续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