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上海聚焦科技前沿和产业风口,大力发展智能经济,布局未来产业,加快高端制造和智能制造转型,始终坚持将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着力激发基层一线的创新创造活力。
2016年起,上海市经信工作党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和市总工会推出“智慧工匠”选树和“领军先锋”评选活动,今年进入到第十个年头。十年来,一批知识领先、技能卓越、创造领航并且具有快速迭代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脱颖而出,成为各自领域的创新引擎,涌现出丰硕成果,激发广大一线产业工人、高技能人才、劳模工匠、创新创业者勇闯无人区、致胜新赛道,燃起新型工业化向新图强、向高攀登的强劲动力,开启智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
为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和上海总工会成立100周年,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与上海市经信工作党委、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联合推出《发力智能经济 对话智慧工匠》系列报道和融媒访谈,展现智慧工匠们的成长经历,创新活力和引领示范作用。
人工智能技术正深刻改变着医疗行业的面貌。在上海,有一位女性领衔成立上海市“精准医疗 AI+创新工作室”,将人工智能与医疗数据编织成一把“精准手术刀”,直击疾病诊断与治疗的核心难题。她就是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领军先锋”、 丹纳赫中国首席科学官方焯。
让数据和算法成为医生的“第二双眼睛”,是方焯锁定的目标。早在2001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少年班电子工程专业的她,在攻读生物医学工程博士时就感受到交叉学科所蕴藏的巨大能量。
方焯:“去德国做博士后,越来越偏向于临床与数据的结合,病人的样本、疾病的数据等等,通过数学模型的方法来做分析,来指导下一步的治疗。”
多年前,方焯的科研生涯就进入了“跨界”模式。从细胞模型、动物模型,再到临床数据,她用算法在实验室与病床间架起桥梁。她和团队通过机器学习分析海量数据,寻找新的药物靶点和作用机制。与此同时,方焯还注意到,长期以来,医生们对复杂疾病的诊断非常依赖于个人经验,并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于是,她又投身人工智能诊断技术,第一个成功应用于临床的案例是儿科领域。
方焯:“新生儿胆道闭锁,最初的判断是通过影像,非常依赖于B超老师的经验,也有很多地区没有这个诊断能力,有孩子被漏诊或误诊过了最佳手术期,就会引起肝坏死、肝纤维化,最后就只能肝移植。通过人工智能算法诊断,可以在非常早期诊断,非常准确,就做一个简单的胆管吻合手术,不影响生活质量,前前后后我们共救了一万多儿童。”
在阿尔茨海默病领域,方焯正进行着另一场“破壁”实验。通过与华山医院神经内科团队合作,用超高灵敏度检测仪捕捉血液中浓度极低的多项蛋白标志物,实现早发现、早干预。
方焯:“过去阿尔茨海默病做脑脊液的检测,是有创的,而且老年人大概率是不会愿意去做这个检测,依从性非常差。我们现在就在血液里面检测,以高灵敏度的平台检测到血液里面非常微量的蛋白质,判断他有病还是没病。”
如今,方焯的目光已投向更远的未来。她正带领团队通过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优化生物药研发流程,让创新疗法攻下更多医学难题,期望能帮助CAR-T等价格较高的治疗手段成本大幅降低,让创新疗法不再只是少数人的希望。
方焯:“肿瘤方面,还有自身免疫性的疾病,比如红斑狼疮、地中海贫血等等,帮助中国的药企一起提高它的疗效,以及让它的临床成功率更高,让整个药物的费用降低。我觉得未来就很有可能像中国的电动汽车一样弯道超车,开辟一条新的赛道。”
今年,上海的“智慧工匠”选树将进入第十年。市经信委副主任张宏韬表示,今年将继续紧扣数智融合的主题,强化评价结果的产业导向:“聚焦AI大模型、工业元宇宙、绿色低碳,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和未来产业的重要领域,评价标准也会不断迭代升级,更加看重参赛者所提供的技术,中试验证数据和产业链的合作的潜力。‘以赛促研,以链育才’,共同营造一个支持产业发展的良好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