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领航,动能澎湃。今年全国两会持续聚焦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即日起,中共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委员会、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与解放日报联合在上观新闻推出“向新向实向未来——探寻上海产业创新的故事”系列报道,从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发展壮大新兴和未来产业、数智深度融合驱动高质量发展等方面,深入上海产业发展的创新前沿,解码这座城市如何以“新”破题、以“质”求胜,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展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上海故事”与“上海方案”。
以技术攻坚突破产业转型深水区。
在全球产业链智能化变革浪潮中,上海企业正以技术攻坚突破产业转型深水区。
作为国家新型工业化战略的先行者,沪上领军企业聚焦设备运维、能源安全、工业互联等重点领域,通过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率先构建起覆盖研发、生产、服务全链条的智能化解决方案,为工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上海动能”、贡献“上海方案”。
上海移动 激活5G-A*AI乘数效应
去年年底,5G A²赋能宝钢智造再升级项目在第七届“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标杆赛中荣获金奖。该项目是上海移动助力宝钢股份推进数智化转型升级的重要一环,标志着以钢铁轧制为主的流程性冶金行业生产管理全面迈进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新阶段。
数据处理能力慢、设备数据监测难、产线点检项目繁、设备稳定性差、工序能耗大……这些传统工业生产的痛点是如何被“一网打尽”的?
据上海移动介绍,该项目充分发挥5G-A和人工智能的融合优势,协同宝钢股份搭建了“1张入驻式5G专网+4大智慧平台+5大类83个应用场景”,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叠加“5G A²热轧时序大模型”“5G A²设备健康度监测模型”“5G A²轧制双碳节能模型”等在内的三大5G-A*AI应用场景,实现设备运行稳定性提升至95%,人力成本降低20%,服务宝钢智造再升级。
另一边,“5G+生产全场景数字孪生平台”让上海振华重工长兴基地焕发出别样生机。
该平台融合采用5G、AI、数字孪生等新技术,以基地地图为载体、生产运营管理数据为元素,有效沉淀自有数据资产和模型资产,构建了多源异构的时空数据服务中台,形成“地上地下一体、静态动态一体、基础专题一体”的信息资源服务支撑体系,推动基地全面感知、实时互联、动态预警、协同控制。“一方面,有助于长兴基地管理人员实时掌握全基地安全、生产、经营等各方面关键数据信息;另一方面,可利用人工智能分析提供科学辅助决策,推动实现基地智能化管控。”上海移动相关负责人说道,“今年起,该数字孪生平台将赋能生产过程管理,预计生产效率增幅达20%,场地及其他资源利用效率增幅达40%,成本节约约15%。”
当前,上海移动持续引领5G-A商用部署,已完成主城区重点区域5G-A网络部署,实现全市地铁地下段5G-A全覆盖。以5G-A和人工智能融合创新应用,孵化智能通信、智慧车联、新型工业、智慧地铁、低空智联等多样化示范标杆项目,数智赋能千行百业,助力上海打造5G A²示范之城,为上海城市数智化转型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新动能。
中国化学工程科技公司 构建闭环智能运维服务新模式
去年年底,由中国化学工程科技公司为上海试四化学品有限公司提供的智能运维服务顺利实现线上线下运维一体化应用,达成设备高效预测性维护目标。这意味着,通过“人工智能+检维修”的创新模式,该应用实现了对化工设备全生命周期的保障管理。这也是在“灯塔工厂”上海华谊新材料厂实施首个试点项目后,智能运维服务的又一成功实践。
众所周知,设备检修运维属于劳动密集型、风险密集型传统行业,其对人工经验依赖性强,往往存在“欠修、过修”、专家技术资源不足、劳动力来源不足等问题。
近年来,中国化学工程科技公司积极探索运用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逐步向数据为核心的模式转化,为工厂提供远程运维和现场检修的一体化服务,关注设备运行的安全稳定和经济效益,推动检维修行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
据中国化学工程科技公司智能运维与数字化事业部部长张洋介绍,智能运维服务以先进的监测体系全面采集多维数据,创新性地引入数字孪生技术构建设备虚拟映射模型,敏锐捕捉设备的异常状态波动以及潜在的早期故障隐患,同步开展深度故障诊断分析,生成详尽的检维修专业建议。通过精确剖析故障所在部位、精准预测故障发展趋势,为业主逐一攻克在设备运维管理、生产效能提升、安全稳定运营等方面的一系列复杂难题。“可以说,这是一套融合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技术的完整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将现场检维修服务延伸至设备监测环节,提供包括‘状态监测、故障诊断、寿命预测、完整性评估、报修检修’在内的闭环运维服务。”目前,该团队的8项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已相继进入申报流程,多项软件著作权成功获批。
此外,立足母体公司的化工工程全周期服务业务链条,凭借在技术产品上的领先优势,中国化学工程科技公司不仅在设备智能运维方面实现了深度发展,同时积极向污水处理智能运维、安全管理数字化、人工智能算法专项开发等领域深耕探索。
机械工业上海蓝亚 智能诊断体系为能源装备安全运行保驾护航
在我国能源及相关产业领域,能源装备的安全诊断与检验检测工作意义重大,不仅是保障生产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环节,也有着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大语言模型等前沿技术的强势崛起,能源装备安全诊断和检验检测领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近期,中国浦发机械下属上海蓝亚石化设备检测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蓝亚”)开展大胆创新实践,将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与数字化软件有机融合,搭建了一套面向超期服役、“带病”运行以及失效设备的智能诊断评价体系。
这套智能诊断评价体系为能源装备安全诊断提供了新思路。它借助数据驱动的智能分析手段,对能源装备“健康”状态进行准确预测与评估。特别是在设备故障预警、剩余寿命预测、故障模式识别等关键环节,以及当设备因设备结构复杂等因素导致难以实施有效检验的情况下,AI大模型的应用尤为显著,大幅提升了诊断的准确性、智能化程度,极大减少了人工依赖和误判风险。
在此智能诊断评价体系基础上,上海蓝亚项目团队还相继开展了在线检验技术和检验检测新技术的研究。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兼顾经济性与安全性的设备分级管控方法,通过优化检测工艺,提升检测效率和精度,突破多项行业技术瓶颈。在复杂结构下,实现了全聚焦相控阵检测、数字射线检测等多项传统检测方法能力进阶;积极推动带防腐层或隔热层设备脉冲涡流、高频导波在线检测技术的实际应用。这些技术的突破与应用,有效解决了能源装备诊断与检验检测领域中长期存在的关键技术难题。
随着数字化转型工作深入推进和检测能力的持续提升,该项目形成了基于大数据的智能风险管控理念。通过开展能源装置设备的多元数据采集与融合工作,构建涵盖服役设备分类、分级、损伤失效模式、检验策略、在线检测、风险预警等多个模块的分级智能管控系统,将管控系统部署到设备完整性管理平台,实现服役设备日常监测、风险提示、预防和处置等智能化管理。
“这一项目的技术突破和创新成果,填补了国内在部分高端设备检验检测技术上的空白,它将有力推动能源装备行业检验检测向智能化、信息化方向实现技术升级。”上海蓝亚相关项目负责人说道。
未来,除了传统的石油、天然气等核心领域,该项目计划将技术应用范围进一步拓展至核电、风能、太阳能、冶金等其他能源装备及工业领域,致力于进一步提升多行业设备的安全诊断与监测能力。同时,将国内领先的安全诊断技术推向国际市场,尤其是“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等,力求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展现中国技术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