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攀高当尖兵 产业报国铸担当】国网华东分部:建强做实三大平台,守护长三角能源动脉

来源:发布日期:2025-11-04

字号:      

WechatIMG5628.jpeg

市经信系统在沪央企以党建为引领,敢为人先、勇闯头阵,争当创新发展的“策源先锋”,勇为现代产业的“链长旗手”,有力发挥了“顶梁柱”作用。面向未来,将用硬核卓越的实力持续打造引领上海产业信息化高质量发展的新标杆,以为国担当、勇为尖兵的姿态奋进“十五五”。

适逢全面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收官“十四五”、 谋划“十五五”之时,上海市经信工作党委、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与解放日报社联合推出“向新攀高当尖兵 产业报国铸担当”主题宣传活动,紧紧围绕服务国家战略,集中展现市经信系统在沪央企以高质量党建赋能产业生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高端产业引领的生动实践和壮阔前景。

640-1.jpeg

建强做实三大平台,守护长三角能源动脉。

经济发展,电力先行。在决胜“十四五”、谋篇“十五五”的关键一年,华东电网捷报频传:成功应对华东电网用电负荷六创新高,全国首笔跨经营区绿电交易成功落地,蒙电入沪受端配套过江工程前期工作顺利推进……

今年以来,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华东分部(简称“国网华东分部”)充分发挥分部功能作用,聚焦区域电网规划、区域电网运行、区内省间电力市场协同和平衡协调三大功能,建强做实华东电力协同发展服务平台、华东电网安全稳定保障平台和华东资源统筹优化配置平台,建立健全工作体系,保障华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画好电网规划“施工图”

前不久,内蒙古库布齐—上海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简称“蒙电入沪工程”)受端配套过江工程向国家能源局递交核准申请,标志着这一国家“沙戈荒”清洁电源外送核心项目前期工作步入冲刺阶段。

作为上海“十四五”阶段首条新增跨区输电通道,蒙电入沪工程采用±800千伏特高压直流技术,线路全长约1600公里,设计输送容量800万千瓦。项目建成后,预计年送电量超400亿千瓦时,其中绿电占比超过50%,每年可替代标准煤12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3200万吨,对推动长三角地区能源结构优化和绿色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640-2.jpeg

国网华东分部全力保障电力可靠供应。

上海作为典型受端电网城市,本地电源难以满足其超大城市用电需求。数据显示,2005年至2024年,上海全市发电量从720亿千瓦时增至1085亿千瓦时,增长约51%;同期用电量则从922亿千瓦时跃升至1984亿千瓦时,增幅达115%。

“近20年内,上海的用电量需求增幅达到年均4%,而本地电源发展空间非常有限,无法匹配需求增长,我们该如何满足城市用电平衡?答案是,电从远方来。”国网华东分部发展规划部项目管理处副处长姚颖蓓表示。据预测,“十五五”期间,上海的电力供需形势总体处于紧平衡态势,若无新增跨区通道补充电力,在周边省份用电形势同样紧张的背景下,上海的电力保供将面临严峻挑战。

蒙电入沪工程不仅能缓解上海电力供需的紧张局面,还有助于上海优化能源结构。该工程配套电源以光伏和风电为主,同时配置煤电与储能设施,直流通道总容量按800万千瓦设计。送端电源中,煤电300—400万千瓦用于保障新能源出力波动时的稳定供应,光伏与风电合计约600万千瓦,另配200万千瓦储能。这种“风光火储一体化”模式,可在高峰时段提供约600万千瓦可靠电力,有效支撑上海负荷中心用电平衡。

然而,建设这条1600公里的“电力长城”并非易事,仅过长江一段就历经反复论证。姚颖蓓介绍,最初方案考虑从崇明直接穿越长江入海口“喇叭口”,但该段江面宽达19公里,隧道施工成功率仅50%,且投资巨大。后考虑在江苏采用大跨越过江,又因拆迁难度过高被搁置。最终选定在太仓七丫口采用电力管廊方式过江,成为目前国内距离最长的过江电力隧道。为推进前期工作,国网华东分部牵头成立跨省联合专班,组织多轮政企协同现场办公,先后完成可行性研究内部评审和正式评审,为过江工程按期核准、顺利开工作出贡献。

640-5.jpeg

第十二届华东区域应急基干队伍互训互练活动暨电网应对强台风灾害联合应急演练。

除蒙电入沪外,华东电网另一关键工程——华东浙江特高压交流环网也正加速推进。今年3月,该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会在京召开。尽管工程位于浙江境内,但其定位并非服务单一省份,而是作为国家规划中的区域主网架重要组成部分。该工程建设投运后,将有利于提高长三角负荷中心受电能力和华东电网跨省电力互济能力,提升电网运行安全稳定水平。

浙江电网地处华东沿海,其骨干网架长期承担皖电东送、福建富余电力北送上海与江苏的重任。近年来,浙江东部大规模海上风电、核电接入,西部抽水蓄能项目加快建设,对区域主网架枢纽吞吐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华东浙江特高压交流环网建成后,将有力保障浙东南沿海清洁能源高效送出,并为未来抽水蓄能、核电等大规模电源接入创造条件,推动华东区域电力资源优化配置。

“坚强的华东主干网架是区域电力资源优化配置的物理基础。”国网华东分部发展规划部规划研究处副处长牟善科表示。国网华东分部正加快建设华东电力协同发展服务平台,以重大工程为抓手,推动主网架新一轮升级。蒙电入沪与浙江特高压交流环网两大工程协同发力,不仅缓解了上海等核心城市电力供需矛盾,也为长三角能源绿色转型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了坚实支撑。

当好电网安全稳定“守护者”

今年十月上旬,副热带高压在长三角地区依然活跃,上海持续处于高温笼罩之下。不仅是上海,整个华东区域自出梅以来,气温一路攀升,高温天气接连不断,部分地区高温日数创下历史纪录。其中,上海连续27天高温,刷新历史同期纪录。

640-6.jpeg

国网华东分部大力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持续高温对电力系统构成严峻考验。今年迎峰度夏期间,华东全网用电负荷六次刷新历史纪录,最高达44153万千瓦,同比增长4.97%。华东四省一市用电负荷均多次突破历史极值:上海最高负荷达4216万千瓦,同比增长4.62%;江苏达15658万千瓦,同比增长6.47%;浙江达13111万千瓦,同比增长6.30%;安徽达6857万千瓦,同比增长7.92%;福建达5593万千瓦,同比增长2.94%。

“今年高温强度虽不及某些年份,但持续时间特别长,几乎贯穿整个夏季。”国网华东分部调度控制中心调控值长周良才表示,空调等制冷设备长时间高负荷运行成为用电增长的主因。以江苏为例,今夏首次突破1.5亿千瓦负荷时,近90%的增量来自制冷用电。

面对电力保供严峻形势,近年来,华东网内电源结构持续调整,风光新能源快速发展,新能源装机快速上升,华东电网已成为新能源消纳的大市场和新能源发展的主战场。目前,区域内风电、光伏装机容量已超2.66亿千瓦,占总装机比重达40%,成为仅次于火电的第二大电源类型。

受新能源“极热无风、晚峰无光”特性影响,华东电网电力平衡呈现“早午峰富余、晚高峰紧张”的结构性特征。白天光伏发电充足,供电相对宽松,但进入傍晚高峰,光伏出力断崖式下降,叠加居民用电攀升,局部地区供电压力骤增,对常规电源调节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为保障电力可靠供应,华东电网从电源、电网、负荷三端协同发力。首先强化跨区跨省互济能力。今年度夏期间,区外直流最大落地电力达7888万千瓦,单日最大增购电力798万千瓦。同时,充分发挥区内省间互济机制,7月1日至8月31日,华东备用辅助服务市场开市46次,最大成交电力546万千瓦,成交电量90617万千瓦时。

本地电源也要确保稳发满发。今年迎峰度夏期间,燃煤、燃气、核电等常规机组非停率和受阻率均为历史同期最优水平。

同时大力发展柔性调节资源。通过虚拟电厂、移峰填谷、节电降峰等手段,有效压降尖峰负荷。

然而,面对华东四省一市庞大而复杂的电力网络,叠加新能源强波动特性,传统调度手段已难以胜任。2020年以来,国网华东分部调度控制中心率先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电网调控中的应用,打造“AI调控大脑”,在风险感知、运行控制和故障处置三大方向取得实效。

在风险感知方面,基于深度学习技术,建成气象风险量化预警平台,融合地理、气象、电网等多源数据,实现输电断面风险超前预警。2024年“贝碧嘉”超强台风期间,平台提前6小时对上海多条输电线路发出预警,准确率超90%。

在运行控制方面,依托深度强化学习,研发电网潮流控制智能体,可对多个“卡脖子”通道提供协同优化策略,提升关键通道输电能力。2024年,华东电网新能源消纳率居全国区域电网首位。

在故障决策方面,基于大模型技术,构建知识驱动的故障处置智能决策平台,为调度员提供从风险评估到定级汇报的全链路支持,显著降低误判、漏判风险。

周良才表示,国网华东分部加快建设华东电网安全稳定保障平台,下一步将围绕“全面感知、智能决策、自主调控、标准引领”四大方向,推动“AI调控大脑”向更高阶的“智慧调控体系”演进,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华东方案”。

按下电力市场建设“加速键”

今年8月,上海电网与安徽电网首次签署绿电交易合作协议,多家上海电力用户与安徽新能源发电企业代表同步签订意向协议。这标志着长三角区域绿电交易规模再次扩容,也意味着区域内绿色电力资源的跨省互济机制正加速走向成熟。

此次合作并非偶然。今年以来,国网华东分部结合长三角地区资源禀赋和绿电供需特点,深入挖掘区内绿电互济潜力,建立“安徽早午峰满足上海绿电需求、上海晚峰支援安徽电力短缺”的分时段互济模式。该机制既缓解了安徽新能源“午间富余、晚间受限”的消纳压力,又精准匹配了上海负荷中心对绿电的巨大需求。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安徽送上海绿电已成交3.83亿千瓦时,占长三角省间绿电总成交电量的72.7%。

640-7.jpeg

国网华东分部持续完善长三角省市间绿电交易机制建设。

在机制创新之外,交易体系的完善同样关键。目前,长三角已形成覆盖年、月、周乃至D-3日(提前3天)的多周期常态化绿电交易体系。今年以来,共组织绿电交易156场,累计成交电量5.27亿千瓦时,为2024年全年总量的3.5倍。其中,安徽、江苏分别送出绿电3.91亿千瓦时和1.36亿千瓦时,而上海电力用户购电量占比高达98.1%,形成了苏皖“两翼齐飞”、绿电联动入沪的清晰格局。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制度和平台的支撑。2025年6月19日,北京电力交易中心长三角电力市场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建立了区域绿电交易统一协调机制。自此,长三角绿电交易迈上快车道,也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第八届进博会将于11月5日至10日在上海召开。为满足进博会期间场馆全程绿色用电和相关参展企业绿色用能需求,国网华东分部充分发挥长三角省市间互济交易机制功能,细化制定第八届进博会绿电交易方案,经各方努力,目前已落实11月上海绿电交易8.7亿千瓦时,其中跨区绿电8.4亿千瓦时,助力实现“零碳办展、绿色进博”。

“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的意义,在于促进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充分流动,更好服务各地经济发展。”国网华东分部京交三部交易处处长吴敏表示。以上海为例,作为外向型经济主导的国际大都市,其高附加值产业对绿色电力有强烈需求。目前,已有15个省区向上海输送绿电,既保障了电力供应,又满足了清洁用能要求。

过去,跨区域尤其是跨电网经营区的绿电交易面临三大障碍:市场规则不统一、交易平台不联通、信息不对称。今年3月,这些堵点被打通——全国首笔跨经营区绿电交易成功落地。依托闽粤联网工程及相关联络通道,广西、云南的绿电首次送入上海,成交电量5270万千瓦时,其中风电占78%、光伏占22%。上海石化、上海烟草、巴斯夫、科思创、腾讯、特来电等数十家重点企业参与交易。

“这不仅是一次技术上的联通,更是机制上的突破。”吴敏指出,该交易有力推动了绿色能源在更大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标志着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迈出关键一步。国网华东分部全程配合北京电力交易中心参与交易方案编制,为后续跨区交易积累了可复制的经验。

更进一步的实践已在路上。今年7月1日至9月15日,来自广东、广西、云南的21.08亿千瓦时电能通过闽粤联网工程输送至华东电网,高峰时段成交电力达120万千瓦。这是国家电网与南方电网首次实现跨经营区电力交易的常态化运行,也被视为2025年初步建成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的重要标志。

与此同时,国网华东分部持续优化交易机制。通过理顺省间与省内市场、中长期与现货市场的衔接,不断丰富交易品种、简化流程、深化应用场景,将绿电交易开市周期缩短至D-3日,并坚持工作日连续运营。如今,长三角省市间绿电互济已初步形成“各方参与、多买多卖”的市场格局。

随着绿电交易规模持续扩大、机制日益成熟,长三角正从区域协同走向全国联动。国网华东分部加快建设华东资源统筹优化配置平台,在服务华东区域绿色转型的同时,也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探索出一条可操作、可推广的实践路径。

640.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