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ORMATION CENTER
编者按:“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以园区数字化转型为突破口,推动园区内部和园区间的数据获取和互联互通能够更加清晰地勾勒出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将成为中国经济打造更高维度竞争新优势的重要依托。为着力建设产业发展新高地和产城融合新地标,上海先后发布了40个(包含首批26个和新增第二批14个)3至5平方公里的特色产业园区,具有鲜明的“小而美”定位,以数字化赋能特色园区将是上海推动产业平台能级提升、切实增强企业和平台竞争力的重要抓手。
关于加快上海特色园区数字化转型的思考
作为产业经济的重要载体,以及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引擎,园区是城市产业的基础单元,是重要的产业和人口的聚集地。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十四五”时期园区的数字化转型将带来新的价值,通过数字化的技术推动业务重塑和转型,打造一个良性的数字化生态系统。
当前,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蓬勃发展。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的总体规模达35.84万亿元,占GDP比重提升至36.2%,其中北京、上海的数字经济在当地的经济发展中占主导地位。伴随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动通信、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深入应用,园区数字化转型升级必将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和成为新增长极。
一、特色园区数字化转型的基本内容
特色园区作为上海“五型经济”发展和新技术、新产业培育的主要阵地,通过对行业的深度调整,催生新业态,重塑创新链,重构产业链,其数字化转型对全社会具有积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从特色园区数字化转型的条件看,一是凸显功能特色。特色园区是全新的变革以及探索,更加突出功能性和特色优势,从技术、产品等的创新向组织、服务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叠加演进,从企业自主创新向社会协同创新、大众创新转变,注重做精、做深、做优。二是体现集约高效。特色园区更加倾向于企业的功能性集群。依托龙头核心企业形成功能集群和产业战略聚合,能够更好地实现集约高效发展,从依托供应链组织转向依托平台信息组织,从产品竞争、技术竞争、产业链竞争升级为生态圈竞争。三是融合数据要素。数字化技术孕育了智能化生产、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消费者驱动等新的生产模式,既能推动传统产业产品的智能化,还可能跨界产生新的“物种”。
从特色园区数字化转型的内容看,一是数字赋能基础设施。加快布局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基于5G(数据收集和传输)、人工智能(智能算法实现智能应用场景)、工业互联网(企业间的信息整合与共享)、大数据中心(大数据存储和处理)等,增强信息网络综合承载能力和信息通信集聚辐射能力,提升信息基础设施的服务水平和普遍服务能力,满足园区企业对网络信息服务质量和容量的要求。
二是管理与服务数字化。围绕建链、补链、强链、延链,建立产业大脑及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产业招商、资源环保、企业画像、综合物业、项目管理与经济监测等综合管理数字化,实现政策发布与申报、政务代理、企业云SaaS服务、电子商务、区域物流、智能会展、科技资源共享与成果转化等生产性服务数字化,以及园区员工生活服务、团建活动组织、在线教育、医疗预约、餐饮服务、交通出行等生活性服务数字化。
三是产业数字化转型。包含厂内数字化和厂间数字化,厂内数字化即建造智能工厂或无人工厂,厂间数字化即产业链或供应链数字化。通过推动特色行业建立工业互联网平台,推进生产方式数字化改造,推动关键工序和生产环节应用工业机器人、自动检测设备、智能物流装备等,发展智能制造、共享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楼宇型制造等新模式,发展个性化定制和柔性化生产,建设在线设计、用户体验、众创定制等平台。
二、上海推进特色园区数字化转型的基础
近年来,上海围绕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及新型智慧城市、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等建设,加强网络基础设施、数据中心和计算平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布局,总体水平一直保持国内领先。
(一)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强
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数据显示,三大电信运营商都将上海作为5G网络首发城市,截至2020年7月底,已累计建设5G室外基站超2.5万个、5G室内小站超3.1万个,实现了中心城区和郊区重点区域室外的5G网络连续覆盖。培育了宝信、上海电气等15个有行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带动10万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
(二)数据中心和计算平台规模较大
目前,上海的互联网数据中心已建机架数超过12万个,利用率、服务规模处于国内第一梯队。市大数据平台累计已汇集全市200多个单位340亿条数据,数据规模总体在国内领先。全国首家市域物联网运营中心正式启用,第一批近百类、超过510万个物联感知设备,每日产生数据超过3400万条。
(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能级较高
上海已建和在建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有14个,大设施的数量、投资金额和建设进度均领先全国。在光子领域,硬X射线、软X射线、超强超短激光等设施全面建设,硬X射线装置是建国以来单体投资额最大的科技基础设施。在生命科学、海洋、能源等领域,先后启动蛋白质设施、转化医学设施等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三、国内其他省市推动园区数字化转型的经验启示
(一)浙江省:园区数字化生态赋能制造业新发展
浙江省是全国唯一的“两化”深度融合示范区和信息经济示范区,2019年10月入选首批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是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先行者。2020年浙江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总量达到7020亿,其中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2429.6亿元。全省超千亿元企业1家,超200亿元企业13家,超百亿元企业25家,16家企业入选2020年全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数量居全国第2位,新增数字经济领域境内外上市企业18家,总数达129家。2020年杭州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增加值4290亿元,人工智能产业营收超1500亿元,新培育集聚头部直播电商平台20家,头部多频道网络服务(MCN)机构40家,首个国家(杭州)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启用,联合国大数据全球平台中国区域中心落户。在数字经济发展中,浙江省以高能级创新平台为建设重点,着力打造创业创新生态系统,形成了“城市群-科创大走廊-科技新城-特色小镇”的新型创新空间。
主要做法包括:一是打造数字经济产业链。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杭州高新区为核心,围绕网络基础产业、互联网、物联网三大重点领域,强化自主创新,打造产业链,培育创新企业群。杭州高新区连续多年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保持在13%以上,形成了关键控制芯片研发设计,传感器和终端设备制造,物联网系统集成,大数据、云计算等各种应用服务的产业链体系。作为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核心区,杭州未来科技城核心区49.5平方公里落户2.5万家企业,主要有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智能制造和科技金融等四大主导产业方向,金融机构达到1446家,资本金聚集规模达到了3129亿元。二是推动数字经济特色小镇建设。作为特色小镇发源地,浙江着力推进杭州梦想小镇、杭州云栖小镇、滨江物联网小镇、萧山信息港小镇、德清地理信息小镇等一批数字经济特色小镇建设,加快创业者、风投资本、孵化器等高端要素集聚。以余杭区梦想小镇为例,自2014年8月建设以来,累计引进孵化平台50余家、互联网创业项目1519个、创业人才近13900名,举办创业创新类活动1157场,参与人数近17.5万人次,成为大学生创业创新热土。
(二)广东省:聚焦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试点
广东省是中国制造大省和全球重要制造基地,拥有产业集群或专业镇超过400个,数字经济正成为引领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和新引擎。据中国信通院广州分院的《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发展与就业报告(2020年)》数据显示,2019年广东数字经济规模达到4.9万亿元,占全省GDP比重超过45.3%,其中,2019年产业数字化规模达3.18万亿,较上年增幅达18.8%。广东省聚焦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步伐的同时,数字化治理能力显著提升,数据价值化步伐加快,数字经济吸纳就业数量持续攀升。
主要做法包括:一是市场化方式确定产业集群试点。由深耕垂直行业领域的第三方工业互联网服务商牵头会同行业设备商、本地产业链变革型企业组建产业联合体,深入调研产业集群,确定集群试点的垂直行业领域范围和起步区域。起步区域原则上应为产业聚集的专业镇、工业园区或县区,且起步区域数量原则上为1个。二是或者由广东省内的国家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商牵头,通过市场化机制筛选优秀服务商组建产业联合体,开展特色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试点工作。二是完善数字化转型机制。成立产业联合体后制定的实施方案需要提出针对性的产业升级路径,明确重点任务、实施目标、时间计划、投资预算、保障措施等。每个特色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试点要对应成立一个专门的工作组,进一步完善省、市、县区、专业镇(工业园区)与产业联合体单位的工作组机制,对接各级各类产业政策和保障措施等。
(三)对上海特色园区数字化转型的启示
充分发挥上海高端制造业的集聚效应,推动特色园区产业集群内企业广泛运用工业互联网实施数字化升级,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打造特色园区企业数字化转型标杆,通过标杆企业现身说法、场景式体验等方式,推动集群内广大企业“上云上平台”实施数字化升级,促进集群整体数字化转型。围绕建链、补链、强链、延链,建立“一体化、一盘棋、一张网”的特色园区产业集聚大数据云平台,通过产业云图和产业链图谱等,更加有效助力特色园区精准招商,促进产业布局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是推进产业链稳链补链强链延链、构建新型供应链体系的重要路径。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发展研究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