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ORMATION CENTER
发改委:开展绿色电力交易试点 初期拟选取绿色电力消费意愿较强的地区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近日正式复函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推动开展绿色电力交易试点工作。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对相关问题进行解答:
在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后,推出绿色电力交易试点工作的背景和出发点是什么?
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部署,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必须要采取有力举措大力发展新能源。由于新能源发电出力不稳定等技术特点,电力系统消纳和运行成本将明显上升。要同时实现电力低碳转型、安全可靠、经济可承受等多重目标,必须要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在体制机制和市场建设上做出探索创新。通过开展绿色电力交易,将有意愿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的一部分用户区分出来,与风电、光伏发电项目直接交易,以市场化方式引导绿色电力消费,体现出绿色电力的环境价值,产生的绿电收益将用于支持绿色电力发展和消纳,更好促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开展绿色电力交易的条件是否已经成熟,在技术上是否做好准备工作?
在设计研究过程中,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国家能源局、相关企业、专家学者等进行了深入调研,认为开展绿色电力市场的条件已经成熟。一是企业有需求。许多企业参与绿色电力交易有较强意愿,不少企业表示愿意为绿色电力的环境属性支付额外费用,未来随着更多有意愿的企业参与交易,交易规模将不断扩大。二是地方有意愿。一些地区已经就绿色电力交易开展了深入研究和基础性工作,对于开展绿色电力交易有很高积极性,同时也希望从国家层面进行总体设计,明确基本标准和规则。三是技术可实现。利用区块链等新技术,可以全面记录绿色电力生产、交易、消费等各环节信息,保证不可篡改,实现绿色电力全生命周期追踪。目前,国家电网已将基于区块链的绿色证书交易系统申请专利。四是交易可组织。北京电力交易中心、广州电力交易中心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目前交易平台已实现价格形成、合同签订、优先执行(出清)、优先结算等满足绿色电力交易需求的功能。五是各方面已形成共识。各方普遍认为我国率先开展绿色电力交易意义重大,不仅对落实双碳目标、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重要支撑作用,而且将会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提供中国方案。随着新能源成为电力系统的主体,绿色电力交易也将在电力市场体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开展绿色电力交易试点总体考虑有哪些,如何通过绿色电力交易推动我国清洁低碳转型?
试点开展绿色电力交易总的考虑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绿色电力在交易组织、电网调度、价格形成机制等方面体现优先地位,为市场主体提供功能健全、友好易用的绿色电力交易服务,全面反映绿色电力的环境价值。通过电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全社会形成主动消费绿色电力的共识,充分激发供需双方潜力加快绿色能源发展,加快推动我国清洁低碳转型。
绿色电力与一般电力交易有区别吗,交易机制是怎么样的?哪些市场主体可以参与?
绿色电力交易是在现有中长期交易框架下,设立独立的绿色电力交易品种,积极引导有绿色电力需求的用户直接与发电企业开展交易,绿色电力在电力市场交易和电网调度运行中优先组织、优先安排、优先执行、优先结算,通过相关政策措施激励用电侧购买绿色电力的积极性。参与绿色电力交易的市场主体,近期以风电和光伏发电为主,逐步扩大到水电等其他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交易优先安排完全市场化上网的绿色电力,如果部分省份在市场初期完全市场化绿色电力规模有限,可考虑向电网企业购买政府补贴及其保障收购的绿色电力。
下一步将如何组织实施绿色电力试点工作?
绿色电力交易试点工作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指导下,将由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组织北京电力交易中心、广州电力交易中心具体开展,编制绿色电力交易实施细则,进一步完善技术平台功能,组织开展市场主体注册及绿色电力交易。试点初期拟选取绿色电力消费意愿较强的地区,待绿色电力交易试点工作启动后,其他有意愿地区后续也给予积极支持。试点过程中,相关部门将加强指导,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及时协调解决相关问题,为开展绿色电力交易营造良好环境。
数字化赋能我国碳中和布局谋篇
在成都举办的“首届中国数字碳中和高峰论坛”上,生态环境部副部长叶民表示,中国已基本扭转碳排放快速增长局面。2020年,我国碳排放强度相比2005年下降48.4%,超额完成了中国向国际社会承诺的下降40%到45%的目标。
中央网信办副主任盛荣华在论坛上指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我国碳中和转型时间短、压力大。要推动数字技术跨界应用,进一步加快对传统行业网络化、智能化、清洁化改造,将数字经济的减碳优势与绿色发展的广阔前景紧密结合。
原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周宏仁表示,关于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难点,一是碳排放总量要下来,另外我们人均的耗电量还要增加。因为我们还要发展,我们的人均水平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特别是要按照我们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战略,把握好碳达峰、碳中和的推进节奏。要继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加快电力、制造和交通等高排放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并大力发展清洁能源,还要实现绿色信息化。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指出,同时,“双碳”目标也贯穿了数字产业全领域、生产经营全过程。要着力解决大数据中心的能耗问题,当前我国数据中心和5G基站年耗电量超过1200亿度电,约占全社会总用电量的2%,折合二氧化碳排放量7320万吨,并呈较快上升趋势。数据中心要研究降低大数据能耗的技术和措施,加快构建绿色低碳的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
不只是生产端,消费端减碳也同样重要。中华环保联合会绿色循环专委会秘书长蒋南青提到,许多产品的碳排放产生在消费端和弃置端,产品使用过程中的能耗,远大于生产的能耗。需要延伸产业链后端基础设施,通过建立个人碳账户、碳积分等方式,让消费者成为循环经济和生产体系的一环。
论坛上,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宣布正式启动数字碳中和专项公益基金筹备工作,并向全社会发出了《数字空间绿色低碳行动倡议书》,还与相关机构和企业签署在数字化助力碳中和目标实现方面的战略合作备忘录。
应急管理部:“小化工”专项整治成效显著
从应急管理部获悉,自2020年8月以来,国务院安委会部署各地开展了为期一年的非法违法 “小化工”专项整治工作,持续推进危险化学品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深入开展,提升危险化学品本质安全水平。
专项整治工作开展一年来,各地强化组织领导,压实各级责任,加强部门协调联动,创新排查手段,严肃问责追责,取得积极成效。全国累计共排查化工企业、闲置民房、废弃养殖场、偏僻地点和闲置、废弃关停厂房 (仓库)等重点场所部位413万家次,发现非法违法 “小化工”企业2769家,其中生产类企业1184家、经营类企业650家、储存类企业935家。目前,已全部处置完毕,立案查处1252家,执法处罚6147万元,没收违法所得1974万元,移送司法机关244家、350人,追究主要负责人、实际控制人责任212人。
下一步,国务院安委办、应急管理部将继续紧盯不放,全面部署开展化学品储罐区安全评估整治。通过电力大数据等多种手段加强监测,推动各地健全常态化联动监管机制。强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巩固深化非法违法 “小化工”整治成效,扎实做好重大风险防范化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