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ACTION PLATFORM
5月6日,市经济信息化委主任张英做客《民生访谈》节目,回应市民关切。
上海在大模型方面发展怎么样,有哪些民生应用?上海的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情况如何?怎样推动住宅小区地下车库移动通信网络覆盖工作保障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基础设施服务?上海标志性产品大邮轮、大飞机取得了哪些成果,接下来怎样发展?这些内容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 张英(右)
01
人工智能正进入集中爆发期,全国首个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模速空间”快速发展,垂类大模型已应用于气象、医疗、招聘、客服等多领域
当前人工智能正进入集中爆发期。去年11月,市经济信息化委发布了推动大模型创新发展“11条举措”,从算力、语料、模型、测试等方面,作了全面布局。目前,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书生”、商汤“商量”等24款大模型通过国家备案,居全国第二,形成了“1+4”的通用大模型格局(1款开源、2款商用、2款在研);今年通用大模型正在逐步收敛,一大批聚焦制造、金融、政务等垂类模型,正加快孕育。
在开源大模型方面,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打造了首个面向大模型研发与应用的全链条开源体系,已开源“书生•浦语2.0”,贯穿了数据、预训练、微调、部署和评测5大环节,给予企业和开发者免费商用授权。
在基础模型方面,商汤在今年4月发布了全新升级的日日新5.0大模型,以及国内首款金融大模型检索问答一体机,拥有6000亿个参数,在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等能力进一步夯实,也加速迈进了To b的应用场景。同时,上海还有MiniMax、阶跃等创新企业,今年3月也发布了新的大模型产品。
在垂类模型方面,24个通过国家备案的大模型中,基于上海在生活互联网领域的优势,一大批企业聚焦网络视听、出行服务、游戏动漫等方向,开展垂类模型应用。比如:为用户提供智能视频创作、定制旅游行程、网文写作助手等功能。
在工业领域,聚焦上海重点发展的集成电路、汽车、生命健康、航天航空、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等重点产业,加快推进垂类模型赋能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缺陷检测、运营管理等核心环节,提升工业感知、认知和决策等能力,从而进一步推动工业发展走向“自适应、自决策、自执行”的智能化新阶段。
模型正在逐步成为民生应用的重要赋能工具。很多垂类应用直接或间接和民生领域相关,大模型正在帮助传统业务转型升级,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比如以下几个方面:
“大模型+气象”。去年4月,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AI大模型“风乌”亮相,使全球气象有效预报时间突破10天,准确预测了去年“泰利”、“卡努”等台风的活动路径。今年3月又发布高分辨率气象大模型“风乌GHR”,通过这位“大侦探”,能对天气进行10公里级的建模,精准度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此外,还有伏羲大模型聚焦中短期预报。
“大模型+医疗”。面向医生和患者两端,已成为“多专多能”的智能助手,已覆盖导诊问诊、健康咨询、智能读片等20余个细分医疗场景,目前在瑞金、中山、新华等医疗机构落地。
“大模型+招聘、客服”。大模型企业与头部招聘平台合作打造招聘Agent;在企业面试过程中,通过大模型,进一步提升求职的匹配度和成功率,让求职者找到合适的岗位,同时让企业更精准找到合适的人才。另外,大模型企业也与互联网平台合作打造智能客服,进一步提高用户投诉处理效率。
“大模型+手语”。去年底,在徐汇牙防所开设了全国第一家牙科助聋门诊,基于手语大模型的交互式数字人手语翻译,让AI手语翻译应用于聋人就诊的医疗场景,实现了聋人群体无障碍就诊,助力提升特殊人群就医的获得感。
此外,还有上个月举办的第39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整场音乐会都以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为主要创作手段,由AI作曲系统诠释国乐文化,让AI绘出海派民乐的底色。
目前,人工智能正赋能千行百业,大模型在各领域的垂类应用会不断加速落地,更多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02
上海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全球城市第一,今年地下车库移动通信网络覆盖量将超过4000个住宅小区
近年来,上海在新能源汽车免费牌照政策、置换补贴等系列政策“组合拳”的加持下,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发展呈现新特点:
一是市民购买意愿不断上升。2023年上海新能源汽车新增35.3万辆,市场渗透率67%,远超国内的32%和全球的22%;截至2023年底,保有量已达到128.8万辆,保持全球城市第一。
二是公共领域电动化加速推进。已有2.9万辆出租车、1.8万公交车、900辆清扫车更新换代成新能源车,进一步助力提高空气质量,也为市民带来更加舒适、便捷的出行体验。
三是充换电设施建设持续发力。截至2023年底,全市各类充电桩总量达81.3万个,其中公共及专用充电桩约19.6万个,总体车桩比1.68:1。同时,市经济信息化委还在不断研究推进新的充换电模式,努力为广大市民用车提供更便捷的、多样化的充换电基础设施。
为了解决地下车库没有信号,导致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充电桩、车载多媒体等功能无法正常使用;碰到紧急情况需要打电话,手机没信号等民生痛点问题,去年上海市政府把“住宅小区地下车库移动通信网络覆盖工程”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
去年以来,市经济信息化委通过市区协同、部门联动、政企合作,同步对住宅小区室内和户外信号弱的区域开展了优化提升,推动全市超3000个住宅小区扫除了地下空间的信号盲区、完成近2000个小区的地上信号优化。今年,市经济信息化委计划把全市具备条件的住宅地停实现全覆盖,预计总量将超4000个;同时,根据市民需求,进一步加强部分小区地上信号的覆盖。
03
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已完成下坞,预计在2026年底前命名交付,“大飞机”产业园正在加快建设
去年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成功命名交付,今年1月正式开启商业首航,一季度“爱达•魔都号”进出境41艘次,搭载旅客15.4万人次。作为我国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的交付运营,实现了我国造船历史上多项“首创”,让我国在全球大型邮轮设计建造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不仅是推进我国新型工业化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我们“上海制造”品牌的一张新名片、摘下了造船业皇冠上的明珠。
“爱达•魔都号”历经8年科研攻关、5年设计建造,是一项高度复合、高端定制的复杂巨系统工程。“爱达•魔都号”配套零部件超2500万个,约为C919大飞机的5倍、复兴号高铁的13倍;电缆总长度4300公里,约等于上海到拉萨的距离;客房、餐厅、游艺中心、剧场、商店等设施量相当于5座中等规模的五星级酒店。
2个月前,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已在上海外高桥造船完成下坞,开始搭载总装,预计在2026年底前命名交付。第二艘邮轮“尺码”更大、设备更先进,在本土产业链配套率、绿色化、智能化方面均有提高。
下一步,市经济信息化委将坚持“设计和运营两端拉动,同步提升建造效率和供应链配套水平”,一方面加强开放合作和招商引资,另一方面聚焦长兴岛建设邮轮产业配套特色园区,加快形成上海配套产业链,进一步推动上海邮轮产业高质量发展。
我们正在加快推进临港大飞机园(上海市首批26个特色产业园之一)建设和大邮轮一样,大飞机也是“上海制造”品牌的重要名片。C919大飞机是中国首次按照国际通行适航标准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喷气式干线客机。
去年5月,国产大飞机C919正式投入商业运营。截至今年4月底,C919大飞机累计开通上海到成都、上海到北京(首都机场、大兴机场)、上海到西安4条往返航线,累计安全载客达23万人次。
目前,上海正在加快建设临港大飞机产业园(作为上海市首批26个特色产业园之一),非常欢迎大飞机研发设计、关键部件、试验取证、运营维修等国内外企业来沪发展,更好为大飞机产能提升进行就近配套,实现产业合作、互利共赢,助力建设世界级航空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