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完成亚运会、进博会无线电安全保障
组建第19届亚运会上海无线电安全保障队伍,赶赴杭州完成保障任务。成立第六届进博会无线电保障组临时党支部,制定工作方案和应急处置预案,组织本市电磁频谱管控大队开展无线电安全技术演练,提升保障能力。许可重大活动期间卫星、雷达、对讲等无线电设备临时用频,对全市重点区域开展电磁环境测试,派驻保障队伍进行现场保护性监测,确保电磁空间安全。
2、保障地铁频率使用需求
综合统筹浦东机场区域1.8GHz频率资源使用,针对地铁二号线列车控制系统在浦东机场段地面区域与机场宽带集群专网存在的同频干扰问题,联合机场、申通地铁等相关单位成立工作专班,开展设备开关机试验和现场电磁环境测试,在确保机场集群调度、应急保障等业务正常开展的前提下,统筹调整了相关区域部分基站频率,保障市政工程建设无线电频率使用安全。
3、首次开展无线电信用评价
根据无线电领域信用分级分类监督管理办法,在全市信用平台上建立无线电信用监管系统,将无线电批后监管情况与企业无线电信用等级评价挂钩。区分三个评价结果等级,对不同等级企业采取不同的用频优先支持或监管惩戒等措施。年内推送相关评价对象数据2批次372条,形成年度无线电信用评价结果。并组织对25家企业,2000余个台站进行无线电频率和在用台站批后监管检查,规范无线电有序使用。
4、首艘水上无线电监测船起航
10月30日,上海市无线电管理部门和海事部门联合打造的水上无线电监测船“海无监1号”正式投入使用,双方签署了上海区域水上无线电监测保障框架协议,全面深化水上无线电管理工作共建共享,打造水上移动无线电监测平台,提升上海区域水上无线电安全保障能力,为高水平推进交通强市、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5、保障航空航天产业无线电使用需求
支持卫星互联网发展,针对卫星项目建设需求,支持本市企业向国际电联申请频轨资源,并首次申报手机直连相关卫星网络资料。整体摸排卫星地面段测控站、信关站规划布局进展情况,指导本市企业相关信关站、测控站建设。为中国商飞C919大型客机试验室集成与验证临时频率使用需求提供资源保障,全力助推上海航空航天产业发展。
6、保障浦东虹桥机场航空飞行安全
年内浦东机场多次受到GPS信号干扰,虹桥机场气象雷达也受到不明信号干扰,严重影响我市民用航空飞行安全。针对干扰情况,立即组织力量进行现场排查,查处了私设GPS信号干扰器、违规使用的无线发射设备等干扰源,并对相关区域开展联合执法检查,加大专用频率保护监测力度,消除干扰隐患,确保了浦东、虹桥两大机场航空飞行安全。
7、开展“无线促发展、管理保有序”无线电管理主题宣传
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庄松林为上海无线电公益宣传大使,录制公益报时,通过上海新闻广播FM93.4播报;编辑制作《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科普动画,在6万多块多媒体终端及有线电视、上海电信IPTV开机页面播放。开展2023年青少年无线电综合技能竞赛,全市24所无线电特色教育学校近320余名学生参加,不断提升广大市民对无线电管理工作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8、“民航无线电安全”AI+联合创新工作室正式成立
上海市无线电监测站和中国民用航空华东地区空中交通管理局联合组建的“民航无线电安全”AI+联合创新工作室揭牌成立,该工作室被列为上海首批“AI+(联合)创新工作室”,工作室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民航无线电安全保障,探索提升民航无线电干扰排查效能的创新方法,为保障航空无线电安全打下坚实基础。目前已在民航VHF通信干扰识别、航空器GPS干扰研判等领域取得一定成果。
9、无线电监测一体化平台正式启用
9月20日,无线电监测一体化平台启用暨新建固定站并网仪式举行,通过一体化平台不仅能提高无线电监测异构系统设备的调度效率,还能深度挖掘监测数据价值,为无线电监管和重大活动保障提供更加精准科学的决策支持。目前,全市已建成覆盖20MHz-18GHz的海陆空一体无线电监测体系,构建了“一网总揽”新发展格局。
10、无线电公益检测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
结合“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上海无线电检测行业联盟开展了“质量筑基、产业升级”公益检测服务百日行活动。面向全市无线电发射设备生产、研发、销售和使用的相关企业,开展政策解读、开放实验室、定向减免、折扣让利等公益检测活动。活动期间支持192家企业,让利206万元,切实降低了企业经营成本,为行业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