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款首发创新产品亮相、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这场发布会提前揭秘这场AI盛会

来源:上海发布发布日期:2025-07-11

字号:      

7月10日上午,市政府新闻办举行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新闻发布会,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经济信息化委主任张英介绍大会总体安排和筹备进展情况。外交部人工智能事务协调员孙晓波、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副司长王若蒙、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长杜广达、浦东新区副区长李慧、徐汇区副区长魏兰、东浩兰生(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周瑾出席新闻发布会,共同回答记者提问。
 

本届大会筹备情况如何,聚焦哪些方面?

今天新闻发布会的主发布内容请戳↓

智能时代,同球共济!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将于7月26日启幕

 

 
——热点问答——
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与各方一道共同努力,确保人工智能朝着有益、安全、公平方向健康有序发展

Q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本届大会主题是“智能时代 同球共济”,从全球治理和国际合作视角下提出这个主题有怎么考量?希望向世界传递中国在人工智能发展方面哪些理念和主张?
 

 A

孙晓波: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主题是“以共商促共享 以善治促善智”。这个重要理念去年已经写入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的决议,成为国际社会广泛的共识。今年大会主题定为“智能时代 同球共济”,这个主题体现的关键词就是“团结”。

 

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技术迅猛发展,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数字红利不能成为数字霸权,智能革命不应加剧智能鸿沟。如何在人工智能领域实现利益共享、权利共生、责任共担,值得国际社会深入思考。面向即将到来的智能时代,唯有坚持同球共济、追求和合共生,方能解答共同繁荣的时代之问。

 

中方一贯主张,各国应当弘扬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智能向善、公平普惠、协同共治等原则,加强人工智能全球治理和国际合作,使人工智能成为造福全人类的国际公共产品。

 

去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大会首次举办了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这就是中国落实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的一次重要行动,旨在搭建开放包容的人工智能国际交流合作平台。今年大会将再次举办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目前已经有来自世界各大洲接近4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代表确认与会,我们期待各方在这次高级别会议上,围绕“智能时代 同球共济”主题开展交流对话,为全球人工智能发展和治理注入强劲动力。

 

总体通过今年的大会,期待会议在全球治理问题上实现以下三个目标: 一是共促团结。大家知道,今年是联合国成立80周年,但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凌行径持续冲击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形势越是复杂严峻,越要积极践行多边主义。促进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需要体现团结,避免人工智能恶用滥用需要体现团结,拓展人工智能领域务实合作更需要体现团结。日前,李强总理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期间,金砖国家领导人就人工智能全球治理发表声明,发出了全球南方的共同呼声。我们希望通过在上海举办的这次大会,推动国际社会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出团结一致的声音,为动荡不安的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

 

二是共谋发展。人工智能是全人类的智慧结晶和共同财富,不应成为“富国和富人的游戏”。世界各国都有平等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和享受人工智能红利的权利。我们倡导打造全球创新开放生态,鼓励开源人工智能技术,不断提高人工智能服务的可及性,尤其是面向全球南方和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去年以来,中国推动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加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国际合作”决议,提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普惠计划》,倡议成立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国际合作之友小组,在上海和北京先后两次举办人工智能能力建设研讨班,得到参加研讨班的全球南方国家高度评价。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我们愿同各方共同努力,用实际行动不断弥合智能鸿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

 

三是共商行动。当前,国际社会已就人工智能发展治理达成重要共识,包括去年联合国未来峰会通过的《全球数字契约》和“加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国际合作”的决议。站在智能时代的门槛上,我们既要回首过往,更要展望未来,进一步将各方围绕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达成的共识转化为具体行动。我们相信,本次大会将为各国加强发展战略、治理规则、技术标准的对接协调提供重要平台,为早日形成具有广泛共识的全球治理框架和标准规范奠定基础

 

中国作为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的积极倡导者、推动者和先行者,我们将继续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与各方一道共同努力,确保人工智能朝着有益、安全、公平方向健康有序发展。最后,我们热情欢迎来自国内国外各界朋友密切关注、积极参与即将举行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希望有更多关注人工智能的朋友走进会场、走进展馆。

 

 

讲好中国故事,分享中国方案,让全世界特别是欠发达国家有机会享有、拥抱人工智能技术红利

Q

解放日报:近年来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成效有目共睹,请问在本届大会上是否会分享中国的发展经验,让更多国家享受到人工智能发展的红利?
 

 A

王若蒙: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在中国已经进入千行百业、走入千家万户,和每个人的工作、生活息息都是密切相关的。但是从全世界范围来看,人工智能还远未实现全球普惠,各个国家之间的智能鸿沟依然存在。借助本次大会这个平台,想重点分享两方面情况。

 

一是总结经验,讲好中国的故事。我们始终坚持科技创新、应用赋能并重。一方面,强化智算基础设施统筹布局,积极推动语料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全力支持模型企业开展前沿技术探索。今年以来,我国已建成一批国产万卡算力集群,布局并持续建设7个国家级的数据标注基地,像DeepSeek、通义千问等模型无论在性能还是价格上,都展现出超强的能力,在全球各类测评榜单、头条热搜、下载排行上都持续霸榜。另一方面,发挥我国数据资源丰富、产业体系比较完备、应用场景比较广阔的优势,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相关部门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今年在交通、医疗、制造等重点领域推动布局建设了一批国家人工智能行业应用中试基地,加速向千行百业赋能。比如,在交通领域,青岛港利用思维链和多智能体协同技术,让港口整体作业效率提升10%,相当于在其他建设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每年新增吞吐量7000万吨。在医疗领域,北京协和医院联合开发了罕见病大模型,目前进展比较顺利,已进入临床试用阶段,预期可将遗传性帕金森和早发家族性阿尔兹海默症诊断时间大幅缩短至90%以上,有效实现重大疾病早发现、早治疗。

 

在智能终端领域,很多专家预测今年将是爆发增长的元年,将成为拉动消费的新引擎。有关国内外机构现有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AI终端出货量已经占到全球42%,预测今年全年AI手机、AIPC、AI平板出货量将增加20%。

 

二是加强合作,分享中国的方案。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智能向善”的理念务实开展国际合作。今年中国大模型,特别是开源方面火爆出圈,让全世界特别是欠发达国家,看到了希望,有机会享有、拥抱这轮人工智能技术红利。今年我们在多个国内国外的外交重大活动中,和很多国家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同时本次大会上,我们将继续发布《中国智·惠世界(2025)》案例集,分享与各国合作的实践经验。比如,今年3月缅甸发生了7.9级地震,我国第一时间奔赴震区,顺利圆满完成各方面的救援任务,大家都感受到中国救援队的钢铁意志。在这背后,人工智能团队也上演了“生死时速”,仅用7小时就开发了中缅英三语互译系统,在救援黄金72小时服务了700多人次求援需求,用“小时级响应”重新定义了国际救援。在此次救援后,缅方对我们高度认可,把语言系统纳入了缅方国家应急语言库。再如,在采矿领域,中国科学院和企业联合相关企业开发了“愚公”智慧矿山系统,不单在国内“移山”,还“出海”帮助泰国采矿。在泰国园区,“愚公”系统提升了矿车行驶装卸载整体效率16%,降低综合耗电量20%,矿山是危险区域,作业人员也减少了一半以上。以前讲愚公移山精神是中国人民坚韧不拔的精神,现在愚公移山也有了高效、绿色、安全、合作等新的特征,这都是人工智能带来的。

 

这样的成果和案例数不胜数,我们将在大会论坛、成果展览、互动体验等环节呈现给大家。希望大家持续关注并积极参与本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积极倡导全球人工智能的开源合作,高质量展示人工智能产业创新成果,高水平打造产业交流平台,展现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成效

Q

光明日报:过去一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蓬勃发展,涌现出令世界惊艳的大模型、人形机器人等技术产品,今年大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从哪些方面展现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成效?

 

 A

杜广达:高水平举办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推动凝聚各方共识、汇聚全球力量,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和国际合作,实现大会主题“智能时代 同球共济”的目标,是这次大会的一个重要目标。这届大会上,我们将总结国家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和赋能应用的趋势和成果,来推动国际交流合作。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反映:

 

一是我们将积极倡导全球人工智能的开源合作。以DeepSeek为代表的中国大模型,为全球用户提供了高质价比的人工智能产品服务,有力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全球的普及应用,向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为进一步推动全球共建开源生态,我们将推动中国—金砖国家人工智能发展与合作中心,联合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中国开发者网络、开源中国等机构,在大会上发布《国际人工智能开源合作倡议》,号召全球以开源为纽带,共商技术创新路线,共促技术成果赋能,共建开放包容社区,共享时代发展红利。敬请大家关注。

 

二是我们将高质量展示人工智能产业创新成果。以“智启新质、智赋千行、智惠世界”为主题,指导举办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创新成果展,全面展示我国智能技术、智能产品、赋能应用、国际合作与治理等方面进展与成效。目前已经邀请产业链各环节90多家企业近百项产品参展,既有面向“大国重器”的技术装备,也有服务“百姓民生”的新型终端;既有赋能“天文气象”的科学探索,也有赋能“工厂车间”的实践应用。欢迎大家来展区参观“打卡”。

 

三是我们将高水平打造产业交流平台。聚焦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指导举办大会主论坛和系列分论坛,解读产业政策,发布最新成果,分享交流产业最新进展和观点。比如,在主论坛上,将探究人工智能演进新范式,共商全球人工智能合作,研讨推动人工智能普惠发展。在“共赢金砖”论坛上,我们将发布金砖合作网络,邀请海内外嘉宾共同探讨金砖国家人工智能合作路径。在“人工智能标准化国际合作”论坛上,将发布人工智能赋能行业应用治理实践指南,并邀请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信联盟等机构,分享全球人工智能标准化实践,展望国际标准化合作愿景。在“AI驱动工业范式变革”论坛上,将发布人工智能工业应用供需对接服务平台,分享工业大模型、智能体在制造业应用的最新实践。在“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发展”论坛上,将发布人形机器人产业图谱,请来自产学研用各界的专家展望具身智能发展趋势。欢迎大家莅临参与、交流互动。

 

大会期间,我们将加强和上海市和有关部门的协同,高标准做好成果发布、展览、论坛和交流合作等各方面工作,为高质量办好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作出积极贡献。

 

 
实施“模塑申城”工程,加快形成产业创新、场景赋能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

Q

新华社:政府工作报告已经将“人工智能+”列入中国战略任务,我们注意到上海发布了“模塑申城”实施方案,上海通过哪些举措实现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

 

 A

张英:作为国家首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上海深入贯彻“人工智能+”行动,抢抓垂类模型落地的“窗口期”,通过实施“模塑申城”工程,加快打造智能终端、具身智能、科学智能等5个关键生产力工具,推进制造、金融、医疗等6大垂类应用,加快形成产业创新、场景赋能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在本次大会上,大家也会看到相当多的应用场景展示。

 

一是筑牢智能生态,支持打造AI赋能新模式。夯实“算力+语料”两大要素,加快大规模智算集群建设,提供普惠算力服务,建设高质量公共语料平台,为基础模型、垂类模型训练提供优质燃料;同时,设立算力券、模型券、语料券,支持创新型企业、高校等优惠使用智能算力、语料库等资源。构建“开源+社区”两大载体,通过“开源”打破技术壁垒,依托“社区”连接创新孤岛,加快培育面向基础共性、典型场景的智能服务商,提供开发工具、智能体等集成解决方案,推出面向不同行业、不同场景的特色服务包,全力打造“最懂开发者”的城市

 

二是加强供需对接,深化布局AI应用新场景。加大综合性场景开放力度,面向全市征集50余个城市级示范场景,为垂类应用开发、落地、迭代、推广提供训练场和试验田;特别是聚焦重点领域,打造了金融大模型应用基地,发布医学AI工作方案,推出“沪小游”智能体提供个性化服务,开发量子城市大模型深化治理应用等。积极搭建供需对接平台,不间断举办“模塑申城”周周培训会,邀请行业专家指导企业AI+项目建设。特别在AI赋能新型工业化这一主战场,我们正加快制定“AI+制造”行动方案,围绕电子信息、汽车、船舶海工、航空航天等10个制造业方向,体系化打造复合性场景、智能化产品和标杆工厂。

 

三是构建支撑体系,优化完善AI落地新机制。加快标准体系建设,发挥上海市人工智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作用,推动关键领域智能化标准研制,打通模型接口、算力架构、语料数据等底层标准,支持本市创新主体主导或参与行业大模型标准研制。加快测试验证平台建设,成立了大模型测试验证与协同创新中心、国内首个医疗大模型应用检测验证中心,面向大模型、智能体等重点应用开展测试验证服务,为中小企业提供良好的产业生态。 

 

下一步,我们将始终坚持应用导向,发挥人工智能赋能百业的“头雁效应”,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持续深化“模塑申城”工程,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助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新赛道,以示范应用更好支撑人工智能高地建设。

 

 

将AI深度融入城市生活肌理,形成面向公众的科创体验新图景

Q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今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对观众特别是年轻群体有没有一些值得推荐的活动和场景?
 

 A

周瑾:今年WAIC不仅是一场前沿技术展示盛会,更是将AI深度融入城市生活肌理的生动实践。我就以下三方面做亮点推荐。

 

 一、本届大会以“模型应用+具身智能+智能硬件”为特点,将有百款首发创新产品重磅亮相。在模型应用方面,西门子国内首秀Industrial Copilot西门子人工智能工业助手,上海音乐学院推出智能音乐疗愈舱,以及谷歌、阿里巴巴、腾讯、面壁、MiniMax等大厂和新锐生动呈现诸多垂直领域的创新应用。 具身智能领域,集成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到整体具身智能产品的完整产业链。其中特斯拉带来Tesla Bot,宇树科技推出拳击机器人擂台互动展示,另有国地中心、智元、云深处、梅卡曼德等10余家企业的20多款首发和亮点产品亮相。 智能硬件领域,中兴通讯首发情感陪伴AI萌宠“麻薯”,消费级AR眼镜厂商XREAL、Halliday、Rokid、李未可集体秀出亮点产品。此外联想、科大讯飞、六联智能等还将重磅展出AIPC、教育终端。

 

二、本届大会以“动态场景+高频互动”为核心,推出“WAIC City Walk环游记”,串联起124个打卡点,从展馆延伸至全城三大应用环线。在展馆内是生活智能内环,传统展览被改造为AI日常化沉浸剧场。走进核心“WAIC里”主题街区,机器人将化身老上海里弄中的技能主角,在文艺站、修理铺、小吃街等场景中,完成打鼓、书法、煮串、剥蛋等高精度操作,呈现复杂任务背后的认知智能、运动智能和交互智能。应用集市区域,观众可畅游生成式AI、智能终端、AR/VR等体验区,感受虚实结合的生成式AI前沿应用成果。同时,还有专为青少年打造的AI+非遗文化主题内容,孩子们通过设计AI旗袍、烧制AI茶盏等交互项目深度体验传统技艺的智能新生。另有体操、变脸、舞狮、太极等4天30场机器人快闪秀。

 

在场馆外广场和周边区是城市服务中环,通过“空地一体化”智慧出行网络,在户外连续4天举办飞碟eVTOL起降、无人机消防与监测等飞行展演;L4级无人出租与无人巴士构成无人接驳体系,提供可实时体验的智慧交通。 产业生态外环从会场展馆外延伸至浦东、徐汇、杨浦等区域,打造“AI艺术之路”“AI模型之路”“AI文旅之路”等多条漫游路线,让AI走进城市地标,形成面向公众的科创体验新图景。

 

三、本届大会采用“白天论道+夜晚燃情”双线模式,特别推出「WAIC UP之夜」和「创新之夜」两大夜场活动。 7月27日“WAIC UP之夜”,围绕“AI有什么大不了”主题,在数字艺术、学术酒吧、破圈对话等多元语境中激发青年群体自由对话,构筑夜间社交文化活力场域。7月28日“创新之夜”,驱动顶尖投资人与潜力初创碰撞,遇见未来独角兽。此外还有《2025中国·AI盛典》,汇聚全球顶尖 AI 技术,让公众感知AI魅力。

 

 

聚焦关键技术,聚焦发展要素,聚焦生态服务,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高地

Q

人民网:通过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这个平台,浦东新区在未来对打造人工智能大会生态还有打造世界级集群有哪些规划?
 

 A

李慧:作为全国首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浦东始终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形成了从芯片到终端、从技术到应用的高能级、全链路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在全国11个先导区建设评估中,浦东连续多年蝉联第一;推出了模力社区、张江机器人谷等产业集聚空间,集聚数百家创新主体,形成产业规模超1600亿,占比全市40%。全国首个国地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在浦东加快发展,工业、金融、医疗、航运、文旅等多领域代表性的垂类模型在浦东走向应用落地。

 

面对人工智能发展的新浪潮,浦东接下来将始终紧盯创新技术、满足创新需求、集聚优质人才,不断优化人工智能产业生态、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高地。

 

如果说我们有什么规划和做法的话,概括成三句话:一是聚焦关键技术,实现创新突破。聚焦哪些关键技术?在具身智能赛道,我们要聚焦让 “大脑” 更聪慧——国地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已经发布了生成式机器人运动大模型,而宝信工业大脑等相关主体都在不断强化多模态交互能力和场景应用,这是我们未来聚焦的关键领域之一;在空间智能赛道,我们会聚焦让 “眼睛” 更明亮——国内领先的视觉处理芯片、国内唯一超大规模动态时空数据融合分析平台、知名AR眼镜等都将在浦东持续攻克多模态感知、空间计算、融合孪生等前沿技术;在机器人本体领域,我们将聚焦让 “肢体” 更灵便——浦东已有十余家机器人本体企业,接下来我们将推动减速器、灵巧手、控制器等一批重点零部件企业在浦东快速集聚。

 

二是聚焦发展要素,厚植产业土壤。依托14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数十家重点实验室和高能级科研院所,107家大企业开放式创新中心,数万家创新创业企业,不断建设热带雨林式的创新体系。浦东将启动万卡规模智算中心、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平台建设,打造算力和语料的强大供给能力。同时发挥基金矩阵作用,由国资和社会资本组合形成的全方位基金体系,将从“种子基金”一路支持企业,让AI企业从初创到腾飞。

 

三是聚焦生态服务,助力企业成长。在张江核心区域,将全力打响模力社区品牌,形成加速AI创新应用生态,结合人工智能岛一期、二期和张江科学之门双塔拓展一批新产业空间,打造创新创业、宜居宜业的AI综合发展集聚区。在这个集聚区将配套“两个一百万”政策:即100万方低成本创业空间、100万方低租金青年公寓。目前在模力社区已有一批企业享受了相关政策,接下来我们将依托浦东的产业优势,一批大模型技术、人形机器人成功走进工厂、银行、商场、养老机构等场景,以真实需求助力企业商业闭环。

 

 

打造青年创新创业首选地,打造项目孵化新高地,打造大模型生态集聚区

Q

上海证券报:徐汇区推出了哪些举措加快上海人工智能的发展?
 

 A

魏兰:我们抓紧制定了加快建成全国人工智能高地的工作方案,主要从三个方面下更大功夫:

 

一是打造青年创新创业首选地我们密集召集了十余场青年人才座谈会,针对年轻人提出的求职创业、建功立业、安居乐业这些诉求,制定了针对人工智能领域的青年人才专项政策,不仅为初创的团队、优秀的团队提供办公空间、居住空间的减免政策,还将成立5个亿的人工智能领域的青年创业基金,主要就是为了扶持、支持人工智能早期的初创项目,吸引更多年轻人能够来到徐汇,投身于人工智能这个年轻的事业。

 

二是打造项目孵化的新高地。我们在空间布局上,将继续以模速空间为核心,打造一个“1+3+X”全域布局,目前已经在徐家汇、漕河泾、北杨等地区新挂牌10个模速空间载体,只要是优秀的AI企业就可以享受跟模速空间同等力度的政策和服务。在产学研联动上,我们将依托上海创智学院与清华、交大等31所高校共建人工智能教育生态。一方面是联合培养和市场接轨的人才,另一方面快速推动创新项目的转化。在应用场景上,我们正在实施“人工智能+”的行动,主要也是为了发挥徐汇在教育、医疗、文旅、城市治理这些方面的优势,积极举办多场各类场景对接和揭榜挂帅活动,加速前沿技术的落地和应用。

 

三是打造大模型生态集聚区。徐汇作为首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举办地,吸引了像浦江实验室,期智研究院这些顶尖机构,也吸引了腾讯、阿里、商汤等领军企业,还培育了无问芯穹、Minimax、阶跃星辰10家独角兽企业,目前徐汇一共有1000多家人工智能企业,今年我们将再招引600家,我们会继续积极培育垂类应用上的链主企业,支持上下游企业的高频互动和深度交流,不断拓宽大模型产业链和生态圈。

 

大会首个官方智能体“Hi! WAIC”已上线,实现AI陪伴逛展逛会

Q

东方网:人工智能已经深入大家生活方方面面,市民也很关注这次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今年社会公众有哪些渠道可以观展参会?
 

 A

周瑾:目前,观众注册通道已全面开放。广大市民朋友可通过“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官方网站或官方微信公众号来预约参会,同时今年大会还将上线首个官方智能体“Hi! WAIC”,这位AI伙伴可以基于用户兴趣偏好,主动推荐值得打卡的展位、论坛并生成专属行程单,同时自动整理当天看点与精彩内容,形成“WAIC知识库”。观众只需扫描现场“场景码”即可快速唤醒,实现AI陪伴逛展逛会。

 

无论是白天的高密度科技探索,还是夜晚的思想社交共振;无论是馆内的AI沉浸体验,还是城市街区的科创漫游,人工智能大会已为广大市民、社会公众准备好丰富多元的参与场景。欢迎大家来现场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