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公开

GOVERNMENT INFORMATION

栏目导航
推进上海生活数字化转型 构建高品质数字生活行动方案(2021—2023年)

来源:发布日期:2021-07-10

字号:      

        生活数字化转型是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创造高品质生活的重要抓手。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决策部署,推动生活数字化转型,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和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深化演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数字内涵,突出“以人为本”的数字生活体验,突出“统筹谋划”的转型机制设计,突出“数字孪生”的未来场景打造,突出“创新求变”的思维理念再造,以城市为主场、企业为主体、市民为主人,围绕人民群众最迫切需求、最急难问题、最高频事项,着力打造需求精准响应、服务均衡惠及、潜能有效激发、价值充分实现的数字生活新图景,不断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让人民生活更有品质、更有尊严、更加幸福。

 

        (二)基本原则
        ——统盘布局,融入城市整体性转变。将生活与经济、治理数字化转型作为整体,统筹部署、统一推进,以生活数字化产生的“牵引力”,激发经济数字化“推动力”,强化治理数字化“保障力”,推动政府、企业、社会三方紧密互动,共同打造数字化美好生活。
        ——聚焦民生,关注人的全方位赋能。围绕在上海生活的每一个人全周期、多层次需求的数字化能力响应和服务赋能,面向各类人群不断发展的生活服务需求,通过数字化构建线上线下有机联动的数字孪生生活空间,不断提升各类民生服务的精准性、充分性和均衡性。
        ——转型突破,加快行业革命性重塑。打破各行业信息化的传统思路,以服务对象的需求为切入点,以用户体验度为视角,全面梳理各类服务堵点、难点,用数字化理念重构行业规则、重建服务模式、重树改革方向,实现各行业主体的数字化转型和服务能力提升。

 

        (三)主要目标
        到2023年,市民数字素养和能力显著增强,数字生活服务感受度不断提升,重点行业通过数字化实现业务流程重塑效应逐步凸显,建成至少50个生活数字化转型标杆场景,推动上海建设成为全球数字生活的新兴技术试验场、模式创新先行区、智能体验未来城,“数智感”生活成为上海创造高品质生活的重要标志和主要支撑。
        ——基础支撑能级显著提升:新型基础设施全面布局生活各领域,服务生活数字化转型的数据资源体系和技术开发体系基本建成。到2023年,建设生活类专有数据库超20个,开放数据集超50个;数字生活开发平台汇集超过100家行业企业工具和方案;新建电动汽车充电桩超过5万个,新建智能快件箱1.2万组。
        ——数字生活品质显著提升:数字技术全面融入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公共服务和社会运行方式不断创新,全民畅享的数字生活基本形成。到2023年,建设数字化转型示范医院30家,数字校园覆盖超过90%,数字为老一键通服务实现困难老人全覆盖,数字酒店超过1000家。
        ——市场创新活力显著提升:企业成为促进生活数字化转型的主体力量,生活数字化转型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到2023年,在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应用领域培育超过10家龙头企业,在健康、医疗、教育、文化、出行等重点领域孵化超过50家创新型生活服务企业。

 

        (四)总体框架
        以“人”为根本,以“数据”为核心,以“感受度”为考量,将生活数字化转型总体架构化作一朵白玉兰。其中,花托为三个“人”形组成,分别赋予制度、技术和场景三大核心机制,体现以人为本理念,以治理数字化促进制度变革,以经济数字化推动技术赋能,以生活数字化引导场景建设;花瓣代表生活数字化转型三大块面,体现以数字化促进智惠基本民生、智享质量民生、智达底线民生;同时,围绕花瓣向外散开形成“健康慧服务、成长全赋能、居住数空间、出行畅体验、文旅智享受、消费新方式、扶助准触达、数字无障碍”等8个重点领域的感受度提升行动,构建起生活数字化转型的总体框架和任务体系。

 

         二、打造数字赋能生态
        以数据为核心,以“制度+技术+场景”模式,打通生活数字化与治理数字化、经济数字化的联动闭环,形成政府治理支撑,企业创新驱动,市民需求牵引,线上线下相融合的生活数字化转型生态机制。

 

       (一)营造开放性制度环境
以数字化提升市民体验为切入口,加快行业主体业务流程与服务模式的重塑,打造通用性的“一个码”和“一平台”,优化适应各类生活场景数字化转型的政策、法规、标准,促进政府治理数字化能力提升。
        1.   推进“一码通”融合服务
        发挥“随申码”作为可信身份凭证的优势,加强与民生服务的衔接融合,面向市民形成“一码通用、全城通行”的生活图景。夯实“一网通办”市民主页建设,打造幼有善育、健康医疗、交通出行、学有优教、文旅休闲、住有所居等民生服务,实现从出生到养老的全周期数字生活服务。依托“一网通办”平台,推动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电子档案、电子票据等数字“工具箱”在生活数字化转型中的全面应用,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供给。(责任部门:市政府办公厅、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委网信办)
        2.   打造数字生活功能性平台
        探索建设“政企合作”的数字化“功能性平台”,与城市“数字底座”紧密衔接,为重点行业在研发设计、验证测试、设备应用、交流互动、成果转化等方面提供赋能。建设面向生活多元服务、高频应用的一体化智能中枢,开放核心组件、技术模块、程序接口等能力,满足各类场景跨领域、跨平台的数据共享和调用需求,支撑各类场景快速迭代、弹性部署、高效建设、持续运营。(责任部门: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大数据中心)
        3.   强化生活数字化政策供给
        加强对生活各行业数字化转型的趋势研判和政策梳理,着力消除转型过程中的政策性门槛,促进行业主体数字化转型。在各类政府专项资金中增加数字化内容,鼓励市场主体创新投入和深度参与生活数字化转型。加强各级政府财力向数字化转型倾斜,以政府公共服务数字化带动行业整体数字化,完善医院、学校、文化机构等事业单位数字化转型的资金投入、岗位设置和市场化合作机制。完善数字化转型政策规范体系,在无人驾驶、智能医疗、在线教育等领域开展法规、标准研究制定。发挥各区数字化转型主战场作用,结合数字化转型示范区打造标杆性制度高地。(责任部门: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管局、市经济信息化委、各区政府)

 

        (二)推动市场化技术赋能
        以在线新经济催生的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为重点,鼓励企业面向民生服务各领域开展技术研发和创新应用,提升数字化创新策源能力和技术赋能效应。
        4.   发展数字孪生生活新技术
        加快生活领域新科技的整体布局和集中攻关,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打通产学研用各环节的创新链,形成支撑未来数字生活持续发展的技术赋能体系。加快数字新科技的创新试点和推广应用,推动5G、千兆光网、新型城域物联专网、北斗定位等在生活重点场景和区域的深度覆盖;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AR/VR、超高清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研发与生活场景应用深度结合;加快V2X、BIM/CIM等新兴技术在生活数字化转型中先试先用,率先规模化落地。(责任部门:市经济信息化委、市科委)
        5.   布局生活领域新基建
        推动医疗、教育、文化、社区等领域传统生活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满足生活数字化转型高速泛在、智能融合的承载要求。加快生活领域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布局便捷适用的智能安防、智能充电桩、智能末端配送等相关新技术和终端设施。推动建设数字生活专有算力算法中心,满足生活服务高频、高并发业务特性下对算力弹性使用和算法高效迭代的需求。(责任部门: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卫生健康委、市教委、市文化旅游局、市商务委)

 

        (三)打造全流程场景体系
        以市民高频急难需求为导向,推动建设以“跨领域、融数据、可推广”为标志的重点场景,以点带面形成生活场景链和特色示范区,不断提升市民感受度。
        6.   建立场景“揭榜挂帅”建设机制
        结合生活数字化转型任务方向和推进策略,实施应用场景揭榜挂帅工程,促进应用场景多元化产生。建立“最佳实践”激励创新机制,鼓励各区、各部门以及市场主体共同揭榜挂帅、先行先试,支持优秀应用向全市推广应用。建立健全考核评估体系,对项目内容开展实行赛马机制和定期督查机制,形成争先创优氛围。推进“管建分离、建运一体”的建设运营模式,推动政府开放项目从各自建设运营向积极吸纳各类市场主体参与转变。(责任部门:市经济信息化委、市政府办公厅、各部门、各区政府)
        7.   完善场景持续运营机制
        完善综合性场景发现机制,搭建市民需求持续跟踪和场景建设优化迭代的互动模式,促进场景跨部门、跨领域共建共享和融合发展。全面强化市区整体协同和部门间信息共享与业务联动,协商制定场景建设方案,明确任务分工、绩效评估等工作协调机制。建立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和解决方案清单,搭建平台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对接机制,形成数字化转型的市场能动性。(责任部门:市经济信息化委、市政府办公厅、各部门)

 

         三、 推进智惠基本民生
        以市民的健康安居、教育就业等需求为导向,通过数字化推动各类基本民生服务提质增效,实现更精细、更准确、更及时的基本民生服务体验。

 

        (一)健康慧服务,提升获得感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之上,以数字化助力健康上海建设,聚焦就医、防疫、公共卫生、健身等市民关切,打造有温度的健康上海。
        8. 推动医疗服务数字化变革
        以患者为中心,加快数字技术应用,推动形成涵盖诊前、诊中、诊后全流程的数字化医疗新流程,着力打造智能进化、泛化连接的智慧医院。推动诊前信息联动,完善精准预约、智能预问诊、线上申请核酸检测与疫苗接种等服务,加快急救车辆与医疗机构救护数据远程协同。推动医疗机构流程优化再造,拓展检验检查结果互联互通互认,深化医疗付费“一件事”、电子病历卡(含医保电子记录册)、电子出院小结等联动应用。推动诊后转院、康复、照护等服务与家庭医生、家庭病床等联动,完善数据互通机制。创新互联网医院服务模式,试点打造数字健康城区和未来医院,引导市场主体参与提供医疗健康服务。提高公共卫生数字化应急服务水平,全面提升数字化防疫能力。(责任部门:市卫生健康委、市医保局、申康医院发展中心)
        9.   构建数字化全民健身体系
        整合全市体育服务资源,以数字化构建线上线下联动的运动服务闭环,进一步提升公共体育服务效能。完善全民健身地图,为市民提供场馆预订、日常健身、赛事报名和体育消费券配送服务,实现各类公共体育场所“随申码·健申码”一码通行。布局建设“长者运动健康之家”等嵌入式社区健身场所,提供中老年人系统评估、个性化健康指导、体质监测和运动健康闭环服务,缓解中老年健身运动和康养服务的供需矛盾。推进体育场馆和设施数字化改造升级,在部分大型场馆导入5G、云转播等科技元素,实现赛事超级现场、场馆导航、大屏特效、智慧安防等智能服务。(责任部门:市体育局、市卫生健康委、市民政局)

 

        (二)成长全赋能,提升成就感
        围绕打造人人都有出彩机会的城市,增强数字化对人的成长全面赋能,针对教育、就业等个人成长各阶段,发挥数字化对原有体系的变革作用。
        10. 推动教育数字化改革
        以数字化变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式、创新评价方法,助力构建数字时代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教学模式变革,推进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智慧课堂、家校互动、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教学实训等场景,探索基于学科知识图谱的自适应学习、个性化教育评价等智能应用。推动大规模智慧学习平台(上海微校)建设,鼓励教师、社会力量众创共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推进教育新基建,融合5G打造“云-网-边-端”一体化的教育数字基座,推进数字校园、数字孪生学校建设。构建智能泛在终身学习体系,升级改造终身学习平台,深化学分银行建设,构建网络协作学习社区。(责任部门:市教委)
        11. 推进精准高效的就业服务
        加强个人全链条就业数据整合,打造数字就业 档案,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人岗匹配。聚焦青年人才就业,打造毕业生“一生一档”和用人单位“一企一档”云端招聘服务,促进学校教育与职场需求紧密衔接。推进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职业技能鉴定等技能人才评价考试报名、成绩查询网络办理,拓展远程培训、虚拟培训等智能化网络培训场景。依法保障灵活就业人员相关权益,支持建立灵活就业服务平台。鼓励发展基于知识传播、经验分享的创新平台,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综合创业服务。(责任部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委)

 

        (三)居住数空间,提升归属感
        打造有温度和归属感的数字家园,提升城市基础单元数字化能级,建设便民惠民智慧服务圈,提供线上线下融合的社区生活服务,构建生态宜居的生活环境。
        12. 推动社区服务数字化升级
        以智慧物业建设为抓手,持续深化小区画像建设,通过社区主体、客体的数字化转型,优化资源配置,形成更多精准化、个性化的社区服务。统筹推进社区智能安防、智能末端配送、智慧康养等终端设施合理布设,打造一批标杆性的数字社区和乡村。加快发展数字家庭,拓展智能产品应用,强化居民线上获得社会化服务、申办政务服务的能力。推进基层服务智能化,建立居民和居委会线上沟通快速通道,开展居务公开、社区公告、自治议事、邻里互动等服务。(责任部门: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市电子政务办、市经济信息化委、市房屋管理局、市商务委、市民政局、市公安局、市规划资源局、市邮政管理局)
        13. 营造生态宜居的数字化环境
        以数字化赋能绿色人居,将数字孪生技术用于城市更新、生态布局和绿色生活,为市民营造数字化的居住新环境。推动数字赋能生态规划,合理布局社区绿地空间。引导建设更多具备智能和节能功能的数字化绿色建筑。推进绿色生活数字化,建立市民绿色生活积分体系,培养全民生活垃圾分类习惯。推进大气、地表水、噪声、土壤等生态环境数据向市民开放,推出生态环境污染“一键投诉”,让市民时刻享受绿色环境。(责任部门: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市绿化市容局、市生态环境局)

 

         四、推进智享质量民生
        以市民的交通出行、精神文化、娱乐购物等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对数字化服务创新的驱动作用,形成高品质、个性化的质量民生体验。

 

        (一)出行畅体验,提升便捷感
        围绕市民高效便捷出行需求,发展一体化交通服务,推动交通设施智能化,实现交通行业服务提升、规则重构、功能重塑,构建数字交通新生态、新格局。
        14. 推进出行即服务新模式
        倡导出行即服务(MaaS)理念,探索政企联合机制,融合地图服务、公交到站、一键扬招、共享单车等既有出行服务系统,推进一站式出行服务系统建设,实现行前、行中、行后等出行环节的全流程覆盖。推进长三角地区联网售票一网通,深化交通卡互联互通应用,拓展ETC在交通需求管理领域的应用。拓展统一支付、错峰签约、车位预约等停车数字化服务,在医院、商圈、交通枢纽等场所推进便捷停车示范场景建设。(责任部门:市交通委)
        15. 加快交通设施数字化升级
以机场、车站、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为重点,深入推进新技术与服务模式深度融合。加快道路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打造全息感知的道路数字化档案,推动自动驾驶、车路协同等智慧交通场景示范应用。推动轨道交通智能化建设,探索搭建轨交运行数据与公共服务的联动机制。推进智慧机场、智慧车站建设,打造公铁、空铁联运的智慧化枢纽,创新枢纽安检一体化、出租车动态调度等服务。探索推进智慧停车场建设,优化全流程智慧停车服务。(责任部门:市交通委、虹桥商务区管委会、铁路上海局、民航华东管理局)

 

        (二)文旅智享受,提升时尚感
        深化“上海文化”和“上海旅游”的数字内涵,着眼公共文化、都市旅游等需求,为市民和游客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和体验,引领数字化文旅生活新风尚。
        16. 深化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
         整体推进城市文化数字化建设,完善文化数字化服务供给,形成与城市数字化转型相匹配的文化发展新格局。推进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文化资源数据平台,加强文化大数据应用。打造智能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挥红色文化资源信息应用平台作用,实现红色文化载体“一站服务”、红色文化信息“一站共享”,推进中共一大纪念馆、陈云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数字化升级改造。创新数字文化应用场景,营造场景化、沉浸式、互动性文化体验,鼓励重大文化活动上云,实现文化服务“在场+在线”融合发展。加快推进主流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完善应急广播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打造新型传播平台,拓展传播渠道,建立全媒体传播体系。(责任部门: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
        17. 推动文旅数字化服务
        推动文旅数字化服务整体布局、一体建设,搭建泛在通用、智能协同、开放共享的新型数字文旅服务架构,构建汇聚数字基础设施、多源数据资源、现代应用技术于一体的数字文旅底座。整合现有数字资源、业务基础和物理空间基础,以文旅智能中枢——“文旅通”平台为载体,实现文旅“两网”一体融合,打造集文旅政务受理、城市运行、公共服务、展示交易等于一体的“一站式”上海国际文旅中心。建设“随申码·文旅”公共服务平台,推进“一网通办”电子证照赋能文旅公共服务,打通政企数据链路,实现全市范围内的“一码畅游”。提升“文化上海云”服务能级,使文化资源能够精准有效地输送到社区群众身边,实现“需求侧”精准对接,文化资源供给“零距离”。(责任部门:市文化旅游局)
        18. 推动文旅数字化体验
        以市民群众对文旅行业的新需求、新期盼为牵引,打造融入市民日常生活空间的数字文旅应用场景。推动数字场馆建设,加快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等文旅场馆数字化改造,赋予包含物联感知、数据计算和互动展示等全要素的数字场馆新内涵。推动数字景区建设,综合运用5G、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升级信息基础设施、重塑管理与服务、融合线上线下,打造数字旅游标杆场景。推动数字酒店建设,加强政府、企业信息系统的业务协同、数据联动,营造从入住到离店全流程数字化赋能的酒店服务新体验。建立“乐游上海”线上服务矩阵,跨部门、跨层级整合信息发布渠道、融合优质内容,提供实时智能、无障碍的数字文旅新体验。(责任部门:市文化旅游局)

 

        (三)消费新方式,提升品质感
        围绕“上海购物”品牌的数字化提升,主动顺应消费需求升级趋势,推动实体商业线上化、生活服务数字化、物流配送即时化、零售终端智慧化。
        19. 推进传统商业服务数字化转型
        推动连锁商业企业向全方位、全渠道、全流程数字化转型,提升基于大数据的消费分析、全渠道营销等智慧经营能力。建设10个左右在全国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数字商圈商街,实现精准营销、虚拟导购、智能购物、AR互动、无感支付等功能。支持各电商平台和本市重点商街在流量和数据方面开展合作,整合网络直播、社交媒体、产品供应链以及各类专业服务机构等资源,形成具有特色和影响力的上海网络新消费品牌。(责任部门:市商务委)
        20. 推动本地生活服务数字化
        以社区布局为主,加大智能快件箱在商务楼宇、医院、学校、机关和园区等场所的布设力度,全市新建智能快件箱1.2万组以上。推动智能售货机、智能饮料机、智能回收站等各类智慧零售终端发展。引导生鲜电商加快冷链物流体系建设,优化前置仓布局和规模,新建改建300个生鲜前置仓。支持在商务楼宇、产业园区等探索设置无人餐车、早餐自助柜等智能终端,实现网订柜取和现场自助购买功能。指导有条件的区开展智慧菜场试点,建设一批运营高效、管理智能、交易便捷、体验升级的智慧菜场。(责任部门:市商务委、市邮政管理局、各区政府)

 

         五、推进智达底线民生
        以基础社会保障需求为重点,关注老年人、残障人、低收入等弱势群体的诉求,通过数字化进一步摸清底数,优化服务配置,让全体市民享受均衡、普惠的数字化生活服务。

 

        (一)扶助准触达,提升公平感
        以数字化助力构筑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维护困难群众基本权益,聚焦城乡低保对象、特殊困难人员、低收入家庭等救助对象,提高社会保障服务精准度、主动性和公平性。
        21. 提升社会救助服务效能
        加快市民个人数字精准画像建设,为市民主动提供保障政策、设施资源和社会力量等服务,实现救助领域“政策找人”。探索建立因病致贫预警机制,对困难群众及时发现并实施适宜、有效的救助。打造云助残服务,实现残疾人“个性化需求点单”与服务方“服务供给”有效对接。探索大数据在妇女儿童统计监测工作中的应用和赋能,为困境儿童、孤残儿童基本生活和监护提供兜底保障。拓展全社会关爱力度,探索公益慈善数字化创新,鼓励开展行走捐、阅读捐、积分捐等场景。(责任部门:市民政局、市残联、市妇联、市医保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红十字会)
        22. 增强社会保障数字化能级
        加快社保经办数字化转型,进一步提高服务大厅设施设备智能化程度,推动形成信息推送、业务受理、政策审        核、待遇发放等全环节领域的一键响应、智能快办。推进社保卡跨领域、跨区域应用,实现长三角区域居民在交通出行、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等方面实现“同城待遇”。基于社保卡打造财政资金补贴的统一账户,实现就业创业补贴、社保待遇等有条件的民生待遇“一卡发放”。推进长三角统一医保经办政务服务事项,实现长三角医保异地线上备案服务、跨省直接结算及经办服务“医保一码通”。(责任部门:市发展改革委、市公安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医保局、市农业农村委、市文化旅游局、市交通委)

 

        (二) 数字无障碍,提升幸福感
        以数字生活全覆盖为导向,助力人民城市建设,统筹推进银发关爱、数字鸿沟弥合等基础保障工作,让数字化、智能化服务惠及更多群体。
        23. 优化银发关爱服务
        聚焦老年人就医、出行、居家、文娱、学习等需求,通过数字化提升服务触达性和精准度,构建市场与政府相互补、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药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面向高龄、失能、独居、低收入等老人,通过部署传感设备和智能产品,加强与家庭医生、社区服务联动,鼓励发展居家“虚拟养老院”新模式。搭建汇聚“医食住行护”等服务的综合为老平台,实现各类服务“一键通”。推动各类公共服务适老化改造,鼓励市场主体开发各类适应老年人的数字内容和数字文化服务。引导和规范发展智慧型养老服务,推动养老机构、社区等主体实现多元数据汇集、共享与分析,提升人性化服务、精细化管理、智能化运营水平。推进老年人教育数字化发展,建设智慧学习场景和品牌,形成普惠多元、泛在可选的终身学习环境。(责任部门:市民政局、市卫生健康委、市教委)
        24. 推动数字鸿沟弥合
        面对代际差别、收入差别、教育差别、地域差别等造成的数字化应用能力不平衡,加快不同人群“数字鸿沟”弥合,提升各类公共服务的“数字无障碍”水平。支持电信运营商向残疾人、农村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提供资费优惠,降低融入数字化环境门槛。鼓励企业研发与改造适应重点受益群体不同服务需求的无障碍终端设备,扩大信息无障碍终端产品供给。推进互联网网站、移动互联网应用无障碍建设与改造,丰富满足重点受益群体需求的互联网应用种类和功能。(责任部门:市民政局、市教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残联)

 

         六、完善数字化转型保障举措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
        在城市数字化转型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发挥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协调职能,面向重大项目、重点场景、共性问题组建工作专班,跟踪督办各区、各部门相关工作,及时跟进梳理市民需求,协调工作资源和总结工作经验,形成浓厚的比学赶超氛围。各部门落实“管行业也要管行业数字化”要求,拟定符合自身实践的行动方案,明确各项任务和时间节点。各区结合特色完善配套措施,推动转型政策举措和示范场景在区域率先突破,形成标杆。(责任部门:市数字化办、各部门、各区)

 

        (二)加强数据赋能和安全保障
        按照全市数据资源统一开发利用的要求,优化生活领域数据各流程环节的标准规范,逐步建立完善生活领域的数据资源体系。探索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机制,建设安全可信的数据开发利用环境,促进政府与社会数据双向赋能。建立数据要素交易流通体系,推动生活数据要素以及相关增值服务和产品市场化。加强网络安全制度和服务供给,推动新技术新应用相关网络安全地方标准修订,健全人脸等生物特征信息使用规则,强化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保护。(责任部门:市政府办公厅、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委网信办)

 

        (三)加强人才培养和技能培训
        实施积极开放的数字化转型人才政策,加大数字化转型高层次、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支持部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试点“首席数字官”制度,突破岗位结构、薪酬机制等瓶颈。广泛开展数字化转型技术技能培训,支持院校、企事业单位开设新专业、新岗位,面向专业技术人员、公务人员等推广数字化培训项目。面向生活数字化转型孕育的新技能、新职业,鼓励企业和社会培训评价组织开展数字技能类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推进市民数字化技能培训。(责任部门:市数字化办、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委)

 

       (四)加强宣传推广和国际交流
        加强生活数字化转型典型场景、经验的宣传推广,充分发挥各类主流媒体和新媒体渠道作用,做好政策宣贯、服务推广、需求调研和精准推送等工作,主动收集市民的意见建议,与推进工作形成有机互动。围绕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加强生活领域数字化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借鉴和参与相关领域国际标准制定和项目交流,组织策划上海生活数字化转型系列主题推广活动,全方位、立体化地向全球宣传展示上海生活数字化转型成果,提升数字化城市建设的全球影响力。(责任部门:市数字化办、各部门、各区)

政策性文件留言咨询

(注:1.只接收对该政策性文件的相关咨询;2.留言时请注明政策性文件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