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VERNMENT INFORMATION
台盟上海市委:
您委提出的“关于加快上海合成生物产业发展的提案”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0058号提案围绕如何加快推动合成生物产业发展,分析了本市目前政策规划、产业主体培育、人才培养、项目落地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务实中肯的建议,对下一步工作有重要意义。我委会同相关委办局、区积极研究,结合已开展的相关工作,加快吸收形成推进举措。
一、市区协同推动合成生物技术创新转化和产业深度融合
根据《上海市加快合成生物创新策源 打造高端生物制造产业集群行动方案(2023-2025)》,我市以浦东、宝山、金山、奉贤等为生物制造重点发展集聚区。以浦东新区创新突破为核心,以金山区和宝山区制造承载为两翼,打造“一核两翼”的合成生物产业空间布局。
浦东新区重点布局原始创新、底层技术、创新平台、企业研发中心和总部。建设上海张江天然产物合成生物学公共服务平台。张江合成生物公共平台聚焦细胞工厂构建、天然产物测试、发酵与纯化工艺快速优化、智能化样本库和数据库、通用型底盘细胞应用监管科学研究与标准建立五大模块,致力于为天然产物合成生物学研发、生物制造及相关药物开发提供多维度的技术支撑。
金山区依托湾区生物医药港、碳谷绿湾等,重点布局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2024年规上生物制造企业实现产值258亿元;宝山区瞄准基础层、平台层和应用层三个层面发展产业链。目前,已注册落地近20家合成生物企业。
二、匹配本市化工园区等资源打造生物制造产业集聚
支持各区围绕产业禀赋,出台专项行动方案,研究产业图谱强化精准招商,推动临港生命蓝湾、闵行大零号湾、奉贤东方美谷、上海化工区等特色区域协同发展。上海化工区大宗生物化学品转化平台启动建设,旨在成为生物制造尤其是大宗生物化学品科研成果产业转化的重要枢纽,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打通大宗生物化学品研发过程中的小试验证、中试放大到工艺包开发和产业化落地全过程。宝山区揭牌首批合成生物产业特色载体,囊括6家特色园区——东方生命港宝山药谷、国盛药谷、东久新宜宝山生命科技港、北郊未来产业园、容大科创中心和峥宝科技园。金山区支持区内企业加强资源整合,加大研发投入,增强综合竞争力。金城素智等3家企业新纳规、科济制药赛恺泽上市申请获批。成功签约先正达全球植保中国创新中心、华灏化学的1,3-丙二醇等一批技术含量高、成长性高的优质项目。
三、优化政策支持生物制造产业项目落地
根据国家和本市建设项目环评分类管理的有关规定,建设项目行业类别主要由其国民经济分类确定,国民经济分类中没有合成生物单独的大类,例如合成生物技术应用于化学原料制造的建设项目按化工项目归类管理,合成生物技术研发实验室按专业实验室归类管理。因此,除合成生物技术应用的化工新材料、日用化学品、能源制造项目外,均不按化工项目管理。对于化工项目的环评审批,本市严格按照国家和本市要求执行。目前,本市正根据长江经济带审计整改要求,完善化工项目管控和引导机制。我们将进一步完善本市化工项目管理要求,更好服务企业前期项目选址。
根据《关于支持工业经济发展 加强规划资源要素保障的指导意见(2025版)》,明确优质企业可享“一企一策”土地要素保障服务,让资源要素向重点企业倾斜,特别是链主企业、产业链关键环节企业,同时利好中小企业,支撑优质企业发展壮大。同时,明确支持符合产业导向的用地企业的续期申请。提出对同一产业链的产业项目可组合供应等。我们将进一步用好政策组合拳支持合成生物技术转化和生物制造产业化项目建设。
四、建设人才队伍,实施学科交叉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目前上海高校开设生物医药相关学科专业点149个,加快培养创新型人才。在校企联合开展定向培养方面,鼓励以专项班形式拓展产教融合培养规模,支持复旦大学等13所高校开设30个生物医药等领域人才培养改革试点班,推动高校有组织开展校企合作培养,相关学科专业中产教融合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比例分别超过60%和70%。上海交通大学与临港国家实验室、联影、上海医药集团共同开展生物医药卓越工程师班,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以项目式教学为抓手,建立领域项目式实践课程体系。
五、下一步发展重点
我们将按照《上海市加快合成生物创新策源 打造高端生物制造产业集群行动方案(2023-2025)》要求,汇聚产业发展要素,落实各项机制创新,营造世界一流产业生态,加快推进上海生物制造产业发展。一是培育提升有竞争力的企业主体。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加强资源整合,加大研发投入,通过增资扩股、技术改造、新产品上市等增强综合竞争力。二是链式招引优质产业化项目。依托孵化器、中试平台等,推动创新链整合,加快合成生物技术转化和生物制造产品开发;匹配本市园区载体资源,推动相关技术转化成果本土产业化;拓展传统产业绿色低碳等场景需求,推动生物制造方式赋能产业升级作用。三是优化政策支持和人才服务。市区两级协同支持生物制造创新创业人才在沪发展,建设领军人才、高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的梯度队伍,探索人才交流通道,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平台。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25年4月30日